只不過在這個時間點,沒有時間讓張一飛去過多的猶豫,他咬了咬牙停止了攻勢,變道回舒馬赫的車尾,幫他直接擋住了三名印地車手的追趕。
舒馬赫眼角余光,看著旁邊的張一飛賽車退去,然后再對比后面印地車手已經追到了車尾。他瞬間就明白,張一飛放棄進攻的原因。
中國小子最終還是沒有為了個人利益,而去做出“自相殘殺”的事情,畢竟他們都有個共同的身份,叫做F1車手!
看著張一飛賽車擋在自己面前,海利歐的臉色難看中,又帶著一絲不屑!
車手就應該為了勝利不擇手段,隊友算什么,F1車手身份又算什么?在海利歐看來,團隊合作就是弱者抱團取暖,中國菜鳥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明白,他永遠都無法成為強者!
隨著張一飛退回來,賽道上的局勢一下趨于緩和,海利歐并沒有發動什么強勢進攻,最后面兩位印地王者,更是一副不緊不慢的狀態,大家都非常“祥和”的在賽道上跑圈,沒有多少火藥味。
這也是印地賽車跟F1的不同,因為過長的賽程,讓它某些方面,結合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特點,車手需要對于賽車輪胎跟自己體力,有著非常科學跟良好的分配,如果不是特別有必要,他們不會做出盲目的進攻舉動。
特別是在2012年更強的DW12賽車入場之前,印地賽車更像是一場單車競技,只能依靠進站或者安全車創造時機,中期這段時間比較枯燥乏味。
但是一旦進入到最后的20到30圈,就到了白刃戰的時間點,觀眾將看到這個星球上最精彩的賽車畫面,這才是印地賽車真正的魅力所在。
五輛賽車參賽,讓安全車跟黃旗出現的場景,幾乎成為了不可能。張一飛嚴格按照科塞爾制定的進站策略,并沒有在進站時間上,給印地車手占據任何的便宜。
不過對著比賽時間的增長,特別是兩個小時賽程之后,張一飛的體能跟精神狀態,都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
特別是在面對超過400km/h的直線剎車,以及高達320km/h的驚人過彎速度,高G值重壓之下,張一飛開始覺得自己對于賽車操控很吃力,這是以前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看來是這段時間瘋狂訓練,沒有得到良好休息的后遺癥凸顯出來了,張一飛畢竟不是什么鐵人,身體承受能力都有一個極限。
一場美國大獎賽,已經讓張一飛處于體能極限的邊緣,短時間又面對印地賽車的挑戰,這根弦終于有崩斷的風險。
最后一戰進站完成,比賽也只剩下20圈的賽程,后車的海利歐已經不止一次,看到張一飛的走線出現疏漏。不過他并沒有直接發動進攻,因為漏洞并不是很大,能看出來張一飛依然保持警惕。
所以海利歐在等待,等待著給張一飛致命一擊,讓他明白,印地賽道上誰才是掌控者。
“飛,印地賽車的進攻階段要來了,堅持住!”
這次科塞爾在通話里面,用了堅持這個詞,因為他也看出來,張一飛的走線出現了問題。
要知道這種沒有對抗的情況下,張一飛走線都能失誤,那只能是張一飛的狀態出現問題了。否則按照張一飛的實力,之前一百七十多圈都能做到完美無缺,不應該在這種時刻還出失誤。
“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