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馮夫人為首的夫人太太們在宴會上聊什么當然是各家的八卦啊。
大概就是兒子女兒女婿老公姨太太這些八卦事。
頭是馮夫人起的。
馮夫人可能是年紀到了,很喜歡追憶過往,尤其喜歡講以前自己一家住在北京時的往事。
那是,慈禧的生日宴還沒辦,花園子也沒蓋,珍妃也沒投井,馮市長還在靠著馮夫人的嫁妝過日子。
馮市長在大清朝沒什么官運,就在家里跟馮夫人生孩子,生了兩子兩女,一頭一尾是女兒,中間兩個是兒子。
那時應該是馮夫人過的最幸福的時候了。
馮夫人說起她的大女兒,那是連那一年端午節,大女兒頭上戴的一只鑲著鮮紅的珊瑚珠子的釵都清清楚楚記得,仿佛昨日。
大女兒是頭一個孩子,長得又漂亮又懂事,但受的是舊式的教育。
當時雖然外國人已經把洋槍洋炮開到廣州了,甚至在廣州邊上都打過幾場了,遙遠的北京城里面,還是太太平平的。
馮家跟當時所有的舊式家庭一樣,受到了洋人的沖擊,但還是要保持傳統。所以只有兩個兒子學了西學,女兒還是照著老規矩養。
如此這般,養到十一歲,大女兒就訂親了。
沒辦法,當時皇帝在后宮中一直沒生出兒子來,馮夫人是在旗的,馮市長雖然不是,但也害怕宮里不講究亂來,畢竟皇帝已經指揮不動整個中國了,萬一宮里打算就在北京城里選秀女怎么辦選宮女就更慘了。
所以,馮夫人的大女兒,八歲開始看親家,十一歲過定,十二歲就出嫁了。跟親家講好,十五歲再圓房。
兩家離得近,馮夫人常把女兒和女婿喊回家住幾天,小夫妻兩個感情挺好的,她也很高興。
馮市長那時就天天寫文章,在文章中議論國策,揣著文章四處投遞。某天,他興沖沖的回家跟馮夫人說,他要去山西當官了
馮夫人只好帶著兩個兒子和小女兒跟馮市長前往山西。
北京城漸漸亂起來,馮夫人日日擔心,寫信給大女兒,想讓他們小兩口到山西來,不然親家一家都搬過來也可以,馮市長雖然不是當大官,但多租一個院子也是可
以住得下的。
但親家一直沒有下定決心,來來回回間,八國聯軍開始往北京打了,信就送不過去了。
馮夫人開始睡不著覺,吃不下飯,每一刻都在懸心,還讓兒子帶著家里下人天天去城門口等著,盼著親家一家已經出發了,已經往山西來了。
四年后,她才得到了北京的消息。親家一家被法國兵破了門,全家老少都死了。男人被殺,女人被侮辱。
大女兒懸梁上吊,死了。
馮市長卻在這時升官了,從山西轉到了四川。
兩個兒子在聽說了大姐的消息后,一起報名參軍。當時馮市長還遠遠不到一市之長的位置,兩個兒子報名參軍,他也沒本事把人給搶回來。結果一年后,兩封陣亡通知書就寄到了馮家。
馮夫人一夜白頭,從此就把小女兒管得更嚴了,門都不許她出。
不知是怎么回事,馮市長的孩子越死得多,他的官升得越快。從北京走出來,他用了三十年,可從山西到四川,他才用了兩年。
又過了五年,馮市長就來到了這座城市。
當時政府剛剛建立,正在與各國分別和談,免戰協議簽了一個又一個,每簽一個,報紙上都要大書特書,街頭小巷,百姓們歡呼雀躍。
不打了不打了和平到來了
外國人在這座城市建立租界,開銀行,蓋飯店。
人人都知道,這座城市是不會發生戰爭的。外國人就住在這里,他們的銀行、酒店都在這里,他們要在這里賺錢啊,在這里打,那不是打他們自己的錢袋子嗎
全中國哪里都可能打起來,這里不會打,洋槍洋炮不會往這里轟
這樣的言論在報紙上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