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已經明白蘇老師的意思了。
既然明白了,就一定要裝成并不是來拍糧食的。
拍到了是意外,拍不到就很正常。
棉布用的也是千斤做單位,6400千金
,標價也是8900美金。
祝玉燕想了想,寫了一個18888的數字。
多吉利啊。
應該不像認真要拍的吧
二樓的約翰先生很快拿到了兩輪的叫價,一看那對年輕男女寫的數字就要發怒,秘書趕緊勸他不要生氣,賺錢要緊。
“這些公子少爺就是來玩的,何況他們也算是解了圍不是嗎”秘書說。
約翰嘆氣,“唉,沒辦法。”
本來這一批東西早就找好買家了,不過一家吃不下,他多找了幾家,但今晚卻并沒有都來,有一些人臨時缺席了,不知是不是有什么事絆住了腳,還是根本就沒打算要。
像那個玉米和布料全都是添頭,并不真的指望它們能賺來錢。它們白白占著庫房,他只想早早的把它們都給扔出去。
約翰看了看,把玉米的單子撿出來,說“把這個賣給他們。棉布再等等吧。”
秘書就知道約翰先生還是希望能用棉布多賺一點,至于玉米,能盡快騰出大半庫房就可以了。
下面,第四頁的拍賣開始了,也更刺激了。
雖然這一頁也是四位數,但送到祝二小姐面前的卻不是玉米布料說明書,而是地契。
國民政府頒發的地契,還有清政府頒發的地契。一塊地有兩份地契,這不奇怪,現在雖然沒有大清了,但畢竟大清剛完蛋還沒幾年,很多地方國民政府的政策沒有大清的好使誰也不能要求一個剛建立沒幾年的新政府能比一個已經度過兩百年的成熟政府干得好。
所以現在很多地方都是這么干的,一邊聽著國民政府的命令,一邊用著大清的規矩。
要改也是需要時間的。
改得不好,底下人是不會用的。行不通的地方,也不能怪人家用回老規矩,不遵守新規矩。
祝二小姐就聽過很多國民政府鬧的笑話,都是他們的頒布的法律或政策或命令搞出來的。
就比如以前政府規定,商家賣油鹽醬醋的時候,要把斤兩改成英制,全用加侖、夸克等;賣布料時,一般寬幅都是一米五六,長度用多少買多少,也要全換成英制。
各個大小商家全都要換,叫商家們苦不堪言。
但張媽說“根本沒人用我去買醋時就是讓他給我打一甕,還按原來的算,
誰理他們呢。”
本來是為了跟國際接軌全都用英制,但吵吵一陣后,上下該怎么樣還怎么樣,老百姓根本不管這個,最后只好不了了之了。
扯遠了。
祝玉燕沒見過地契,很是稀罕的看了一陣。
大清的地契很漂亮,很大,黃色的紙,疊的整整齊齊,封面是紅色的格子里寫著漢文與滿文兩豎條字大清地契。一側再附一小條,應該是手寫的年月日,這是說這東西是哪年哪月哪一日簽發的。
展開看,第一頁就巨大的水文圖,就是詳細的地圖,畫得非常漂亮位置在哪里,是什么地型,地勢是什么樣的,都有,還有比例尺,就寫在上面。
下方還有畫師的簽名。這個人不知道在以前的清政府里是不是做小吏的是畫工嗎祝二小姐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