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如此,如此的前提,所有種地的農民都欠了地主的錢,他們也無法離開這片土地,只能繼續在這里種地。
教授復雜的“那一年年的欠條,其就是栓在農民脖子上的繩索,讓他們在際上成為了奴隸。”
他在很小的時候就發現,其農民永遠不可能還清地主家的欠款。
除非天降橫財。
老老種地的話,欠款只會越滾越。
祝玉燕“原來如此。所以就算是農家子弟也都愿意讀書考秀才啊”
對農民來,支持兒孫讀書考秀才是家里翻身的唯一機會。所以這并不是異想天開,白日做夢。相反,每一個農民家庭砸鍋賣鐵也要供一個讀書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無比的清醒,比身邊其他的農民都更清醒。
所有的地主都是這么干的,所以,也不能油坊就格外的不對,他們也只是照著祖輩的方法去做。
且徐家油坊是非常好的,油坊的少東家就對他過“我爺告訴我爹,我爹再告訴我,他們我家油坊跟這里的是一的,我們是一根繩上的螞蚱。“
年紀幼小的少東家還不懂這話是什么意,但已經知道要對種他們家地的農民好
。
每年不管記少債,農民欠少錢,油坊從不催債,每年也照樣給農民發種子,到了年尾,不管收成如何,年景是好是壞,都會給家發足錢保證不偏不向。
教授以前曾經跟少東家一去給家里算賬,他發現少東家記賬,不是記這家收了少,是記這家的地,干活的有幾個男幾個女。只要地一樣,數一樣,他就把這一家的錢記成一樣的。
少東家當時還是個小胖墩,搖頭晃腦的“爹了,這叫不患寡,患不均。要是到時發錢發的不一樣,肯定會有打架的,唉。“
婚喪嫁娶,油坊的主都要上門,紅給紅包,白給白包。
家中有生病,油坊也會送錢送醫送藥。
要是有孤兒或寡婦或是無養的老,油坊也會給些錢財,好生安置。
要是村里有生,偷搶盜劫,殺放火。油坊也會拉上家里的壯丁與村中的青壯緝兇。
教授覺得油坊的東家,上就像徐家屯的縣官老爺,什么都管一點。
油坊的主家也是真正解了油坊與農民們唇齒相依的命運。
他會被賣到徐家,并不是因為徐家巧取豪奪,是因為他的父母生得太,根本養不孩子了。
要是徐家油坊不肯買他,那他父母會把他帶到城里賣掉。要是還賣不掉,就會扔了他。
這種在村里很常見。有時在山里放驢放豬,都能看到死的小孩子,河邊更,那都是被父母扔了的。
教授不但不恨油坊,還一直把油坊當成自己的家。
祝女士問“家里都好吧”
教授笑著“都好,都挺好的。”
他親生父母已經去世了。少東家已經成了東家,油坊的老東家也已經去世了。
少東家現在是個看來黑瘦黑瘦的小老頭,頭發花白,笑瞇瞇的。看到他回來,樂得從屋里跑來抱著他笑,拉著他進屋,喊兩個兒子帶孫子來給他磕頭認親,他是叔叔,讓小孫子喊他叔爺爺。
他還見到了他的弟弟。在他父母去世后,少東家就收留了這個最后留的孩子,名為玉生。
那時他已經回國,在學教書,這一生都不會結婚了。少東
家拉著他弟弟“我替你養這么,你以后拿他當兒子吧。”
玉生已經十四歲了,有些羞怯膽小。
少東家玉生不像教授那么聰明“接回來之后就讓他跟著我孫子的生讀書,就是不像你當時那么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