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想去弧形橋,就連國家隊員都不會選這條線,更不要說是省級比賽。
當余樂來到弧形橋前方的雪坡時,甚至感覺到了腳感上的不同。雪變得蓬松,有滑過去壓緊的感覺,而且很滑。
滑就代表快,也代表需要更高的控制力,電光火石的功夫需要作出的判斷太多,難度極具加大。
只是余樂不在乎
他要的就是速度
速度越快,他完成弧線橋就越干凈
他期待的,“嗖”的甩出去的快感也就越強烈。
有時候他甚至將通過弧形橋當成一種游戲,讓他的愉快的,而不是枯燥的訓練。
所以在這樣驟然加快的速度下,余樂只需要關注一件事。
那就是上橋。
從什么角度上橋,用多大的力量,才能落在自己想要抵達的位置,是弧形橋道具給余樂的第一個考驗。
在助滑區蜿蜒滑行的身體,在抵達某一個角度的時候,便被提前結束,于是雪坡上就留下了一個頭大腳小的“s”形狀,余樂在收尾處已經找到了大概的位置。
隨后進入準備區。
雪面上沒有明顯的標志,但這里的坡度更和緩,因而速度不會再增加,也就給了運動員更多精微校正的時間。
在過去的三個月,余樂不停在補足“基礎短板”,而過去十二年的運動生涯,他已然具備了足夠的身體素質和比賽意識,因而微調的技巧早已有了天翻地覆地變化,腰腹帶動雙腿只是稍微擰動一點,因此滑板尖端便正對著他要上橋的位置。
只是
余樂很快發現了問題。
不知道是他平時訓練的助跳臺比較寬的原因,還是這個助跳臺不夠標準,他必須緊緊擦著助跳臺的一角,才能夠對準他的落點。
角度太刁鉆,可能稍微有一點偏差,他就上不了助跳臺。
這就尷尬了吧。
不想在助跳臺前失敗的余樂只有一個辦法。
他只能提前將可能無法上臺的右腳抬起來。
但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難度。
弧形橋本就不好上,還要提前做個小動作,不穩定性瞬間增加一大截。
但也沒有其他辦法了,就算有意見也要滑完才能向大賽方提出。
余樂冷靜地應對著眼前的難題,在即將上助跳臺前,如計劃的將右腳抬高,他不敢抬的太高,只是前段微微翹起,但還是有一瞬間的失衡。
好在他很快穩定,在感覺到另外一只腳也隨著地勢的變化而變化后,他又迅速將右腳放了下去。
筆直沖向弧線橋。
跳
一個小細節,關乎比賽的成敗,因為太細微了,無人察覺。
但技巧性的運動項目,追求的就是這個微乎其微的精細微調,可以說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平日里的苛刻訓練,肌肉記憶,和臨場的判斷,全都是一名選手能夠在眾多水平一樣的對手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余樂處理的很棒。
沒人察覺,更是代表了他的穩定性和沉著。
當他落在弧形橋上的瞬間,滑出一道瀟灑弧線的同時,掌聲再次響起。
他挑戰了國內少有選手挑戰的弧形橋。
而且他成功了。
瀟灑帥氣的身姿在他飛出去的瞬間,猶如陽光烙印在虹膜上無法褪去的殘影,直至深刻記憶。
“好厲害”
“國家選手吧”
“這特么是降維碾壓啊”老洪哀嚎一聲,興奮地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