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余樂出了門,外面的溫度并不比屋里低,滑雪館的空間太大,保持雪面的溫度需要很大功率的制冷,今日里又來了那么多觀眾,除了下面五層,一直到頂一圈圈的都站著人。
預賽的時候余樂就發現,雪面的感覺很不好,本該松軟的雪坡融化后結了冰,腳感比較硬,滑在上面會有明顯的起伏感。
這樣并不利于選手的發揮。
所以余樂出去的時候,就看見工作人員在平整賽道,尤其是跳臺下面的落地部分,盡量避免運動員落地失誤可能導致的受傷。
雪道沒有整理好,比賽就不能開始,余樂站在孫毅身后不遠,兩人連個眼神上的對視都沒有。
等到出發點裁判手里的對講機一響起來,孫毅這才側過身看了余樂一眼。
滑雪鏡擋住了眼睛,本應該無法分清那張臉上的神情,但就是孫毅抬頭撩起下巴的瞬間,余樂感受到了對方的挑戰。
下一秒,孫毅將頭轉過去,正滑下了雪道。
初初速度不快,所以孫毅為了加速,便朝著雪道旁滑出。
在靠近雪道邊緣的位置特意設置了一個半圓的弧形,就是為了讓選手有一個加速的平臺。
孫毅是滑u型場的,能夠更好地借助這個道具加速,他滑到u形邊緣的頂端,再慣性落下的時候,速度瞬間增加了5邁以上,然后便朝著他挑戰的道具沖了過去。
側面上臺。
沒有技巧。
但在上臺后有一個橋上跳,從右前側站立,變成了左前側站立,轉眼間就來到了平橋的尾端。
放棄了上橋技巧,是為了在下橋做動作嗎
余樂有見過孫毅完成過這套動作的450度下橋。
現在可是決賽,孫毅要做了吧
這樣的想法剛剛出現,就看見孫毅保守地用了一個270°的下橋,完成了他第一個街區的挑戰。
唔是因為決賽更加謹慎
還是因為初速度還有點不夠
只是看比賽,余樂很難去判斷孫毅此刻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他的目光追著孫毅的身影,看著他往第二街區滑去。
看這方向毫無疑問,他要挑戰“墻”
作為這次比賽最特殊的道具,“墻”的存在感始終很強,而且毫無疑問,裁判都很希望選手行不行都去挑戰一下這個道具。
但到了目前為止,已經比完的8名選手,只有兩名選手用最簡單的方式過“墻”。
如果要形容“簡單方式”是什么,首先就要說一下第二街區的設計。
在這個街區有三座橋,最左側的是最簡單的平橋,很短,只有三米長,很難在上面做太多技巧,選擇這個橋的選手就像是已經放棄在這個街區拿更高的分數。
在最右側的道具相對難一點,是一個帶著一點梯形設計的風格,上橋處大概有3米長,傾斜度在8°左右,這個部分結束,馬上就是一個半米長,傾斜度達到20度的連接部分。如果滑下來,下半截就是角度與上半截完全平行的三米平橋。整體難度比平橋高,又不如彩虹橋,是更多決賽選手喜歡挑戰的道具。但這個橋也避開了“墻”。
于是,就剩下中間的那座橋了。
正對著墻的正中間,是一截斷了的橋,與右側的橋角度和長度完全一樣,但沒有連接部分,所以選手需要在挑戰這座橋的時候完成一個跳躍的動作,順利抵達橋尾,就可以挑戰那面“墻”了。
“墻”和橋尾大概有十米的間隔長度,在這段距離里,有一個平滑的向上的弧度,最終堆出一個三米高的跳臺,而“墻”就立在跳臺的正上方,就像祭壇,“墻”是擺在上面的“鼎”,醒目巍峨,還有些許神圣。
選手必須飛躍過去,才算是完成了“墻”的挑戰。
在這個過程里,肯定不能有失誤,而且一定要保持足夠的速度,否則根本沖不上跳臺,就更不要說去挑戰在那基礎上還高出半米的紅色“墻”。
這是一個就算不玩花樣兒,都很難的設計。
明明白白就將優秀的選手,和一般選手區分開來。
孫毅作為一名優秀的國家隊員,國內在這個運動項目上數一數二的高手,他必須,也不得不去挑戰這個“墻”。
不是只有余樂一個人在刷裁判的“難度儲備”,作為才兼項不久的孫毅,他也有這個任務。
孫毅必須選擇一個正確的,讓裁判滿意的方式過墻。
他筆直朝著中間的橋滑過去,正面雪臺上橋。
好
這就是他的正確方式
因為在他以前的兩名選手,他們直接放棄了這座斷橋的前半截,利用側面的平臺直接空降到后半截的橋上。
這樣他們就不用完成橋上跳躍可能的失誤。
橋上經歷的距離也就只有三米。
這正是一種取巧的,最簡單的方法。
孫毅當然不能和其他人一樣,他的驕傲也不允許他比那些二流的選手滑的還差,因而從預賽開始,孫毅就理所當然地選擇從前半截上橋,完整挑戰這個街區,或者說是整個賽場,最難的設計。
從正門上橋,滑過三米,然后凌空一跳,平穩落在后半截橋上。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