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橋不受力,雪板落在上面,甚至感受不到摩擦感,速度會越來越快。
余樂卻覺得這樣不夠快。
還可以更快。
為了能夠在最后獲得最佳的速度,他必須謹慎對待每一個道具,確保零失誤
轉瞬間,橋尾就已經到達眼前,平衡保持完美的余樂,只是輕松的往上一跳,270°的麻花下橋,就輕松完成。
落地很完美,一絲速度沒有影響。
還因為這一跳,更加快了一點。
大概能有40邁。
從這里開始到達第二街區,還能夠增加5邁以上,就可以試著去做450°的轉體了。
不過余樂沒有做這個動作,因為他第二個街區要去的是一根10米的長橋,這個長橋高度50厘米,正是為了大災難這個技巧而存在。
滑到長橋側面的平臺,深入到一米多的長度,便抵達了平臺的邊緣處。
這個設計也是為了大災難而設計。
當大賽組專門設計出某個技巧而存在的道具時,最好是能配合他們的期待,去能做一次,而且最好是做成功,不然就會被判定不夠全面的選手。
余樂當然會挑戰這個普通選手會繞道走的道具。
他在去年就可以跳270°的大災難了。
只是今年他需要提高的技巧太多,又正好遇見換板,所以一直沒有來得及練這一塊兒。
反正距離年底還早,不急。
余樂從平臺上跳起來的時候,并沒有想那么多,計劃都做好了,他不會輕易改動。
說是270°的大災難,就做這個。
從平臺飛成的身體,在空中旋轉,在速度的加持下,余樂足足飛出了六米多的長度,最后“哐”的一聲
巨大的聲響在耳膜上轟鳴。
重重地落在了橋尾。
輕松完成。
余樂滑雪后體現出的優點很多,但這里不得不提一句的,是他通過海量訓練得來的成功率。
一旦被他確認掌握的技巧,只要不是發生意外,他一心一意去做那個動作的時候,通常都不會出現失誤。
這次當然也是一樣。
余樂這一跳完成的太帥了。
裁判室里的裁判們都在他將身體重新站起來的時候,眼里有了幾分贊美和認可。
不愧是被很多裁判一場比賽就記住的“黑馬”。
大災難是一個很考驗選手街區橋上技巧的一個動作,現在全世界能完成這個動作的也不過20來號人。
道具架在賽道上,滑和不滑,滑的質量如何,很容易就能區分出,這個選手是一流還是二流。
沒有進入決賽的幾乎所有選手,都繞開了大災難這個技巧,又或者頭鐵想要試試,結果摔的稀里嘩啦。
能成為年度“黑馬”,肯定是有其極為過人之處。
說起來,去年的“黑馬”是誰來著
哦,是r國的那個才上成年組的小孩兒,本來所有人都在期待他能夠一鳴驚人,甚至在他15歲的時候,就已經在國際雪聯選手庫里建立了個人目錄。
然而現實是,他并沒有一飛沖天。
雖然沒有人去議論那個孩子,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并沒有抗住成年組的壓力,甚至壓力大到傷痛住院的程度。
所以,這就是“拔苗助長”啊。
外國人的詞匯里,沒有這個成語,但他們都能感受到,水木朝生心態明顯還不足以應付成年組,還不如去年就留在未成年組,也免了受這一年的苦。
至于余樂和水木朝生的矛盾和爭議。
去年大多數站在水木朝生的那邊的裁判,今年都站在了余樂這邊兒。
畢竟,結果不是已經出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