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山中種類繁多的陣法林立,其中天劍峰上因為有劍冢禁地的存在,諸多陣法的強度和密度僅次于青云峰。而此刻天劍峰上八成內門弟子已經奔赴滄州戰場,峰主申屠烈也隨掌教等人馳援局勢最是緊張的北域前線,整座天劍峰一下子就冷清了許多,天劍峰的長老們紛紛將平時關閉的陣法悉數開啟,以盡可能彌補因巡守弟子不足而導致的空檔。
只可惜這些能夠將尋常弟子拒之門外的陣法,在真正的陣法宗師面前,就顯得有那么些火候不足了。
隱匿身形的常曦如在自家后花園中般,輕松寫意的直上天劍峰,旁若無人的來到劍冢禁地前,以手故意撥動禁制,吸引了禁地前幾位駐守弟子的注意力,腰間一塊青繩串著的令牌上光芒微閃,他徑直走進劍冢之中。
劍如同人一樣,無論是仙兵神武還是凡鐵俗器,都各自有著生命,當他們退隱江湖后,劍冢就是他們最后的歸宿。與藏道峰上藏劍三千的劍池不同,埋劍遠不止十萬柄的劍冢氣象是外人無法想象的巍峨。
濃郁到已經和實體無異的磅礴劍氣在劍冢空間卷蕩成潮,一遍遍不知疲倦的滌蕩著安息于此的十萬利劍。劍冢中并不設立任何陣法,因為這無處不在的劍氣浪潮就是最好的防護,沒有深厚的劍道底蘊,在這里根本寸步難行。
常曦于萬劍從中過,手指劃過這些沉寂于此的利劍劍柄,上面滿是歷史厚重的沉淀味道,他心潮不免澎湃,眼前緩緩展開一幅無數青云山歷代掌教和先輩們執劍開辟山河的恢弘畫卷。感嘆之余,不免唏噓時光才是那柄最鋒利的劍。
“任時光蹉跎沉浮,我輩向劍之心依舊嗎?”
劍冢中劍氣浪潮遇到常曦這塊礁石便自行分成兩股,環繞在他身邊,常曦心中隱隱有一絲大明悟,但那股玄而不定的感覺過于縹緲虛幻,沒有辦法立刻抓在手中。
常曦微微一笑,并沒有強求,船到橋頭自然直,不急。
漸漸步入劍冢深處,映入眼簾的是塊巨大的劍型石碑,石碑前供有四槽,卻只埋有三柄造型各異的劍。
常曦曾聽六師姐說起過,劍冢中四槽的供祭之劍,乃是青云山開山鼻祖青云子一生所用過的四柄劍。
第一柄是一柄青光閃閃的無名利劍,劍槽下刻有銘文: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徽州群雄爭鋒;第二柄是隕鐵重劍,外表黑黝,劍身深黑之中隱隱透出紅光,三尺多長,重有千斤,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圓圓的似是個半球,劍槽下銘文刻道: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不惑前恃之橫行九州;而到了第三柄劍,則是柄已腐朽的木劍,銘文寥寥只十七,卻讓人聞之莫名心潮澎湃。
而立之年后,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
第四道劍槽中空空無也,“難道第四柄劍是歷代掌教的傳承之物?”常曦心里這般想著,低頭去看第四劍槽下那行銘文,頓時渾身血液為之沸騰!
修劍百年,萬物為劍。
何等驚才艷艷!
常曦深吸一口氣,朝著劍型石碑恭敬一拜。
常曦仔細感受著劍冢中劍氣浪潮里旁人難以察覺的細微波動,抽絲剝繭般,只尋找冰火雙屬性的劍氣源頭,很快在龐雜如線團的洶涌劍氣中,尋到到了那根紅藍兩色的漂亮線條,他順著這根線條繼續向劍冢的盡頭摸索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