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之后宋面對的蒙古軍隊又稍有些不同。蒙古軍的常用戰術在交鋒之初,往往用騎兵發動試探性沖鋒。如果敵陣出現潰敗的跡象,不管這支騎兵數量多少,都會繼續沖擊長驅直入;若沖擊沒有取得成果,就不再繼續沖擊,而是選擇從水平方向撤出,然后讓后隊的人實行沖擊,以此類推直到沖潰敵陣。
而在一部分騎兵正面沖擊、牽制敵人時,蒙古人還會借機調動其他兵力順利移動到敵側翼與尾部。在一切部署完成以后,最后到達的部隊喊一聲“姑詭”,四個方向的隊伍同時發動進攻,對敵陣進行圍剿。
可以看出遼、金、蒙的騎兵作戰皆會布成多列的陣型,實行各列輪番沖擊的戰術,不過三者之間的戰術還略有不同。遼軍的騎兵更為傳統;金軍則強化了重騎兵的沖擊力;而蒙古軍擅長在前排完成沖鋒后,脫離往敵人側翼,后排繼續跟進,最終完成合擊。
所以在開闊地域與大規模騎軍會戰時,守方不止正面會遭到攻擊,而是會遭到敵騎來自四面八方的進攻。陣型的一面被攻破,那么就會導致整個大陣崩潰,步軍是跑不過四條腿的戰馬的,結果便是遭到一邊倒的屠殺。
面對黑云壓頂般疾馳而來的蒙元騎軍,宋軍大陣巋然不動,緩緩讓開一條通路讓完成遲滯敵騎任務的騎一師退入陣中。而匯集而來的蒙元大軍見宋軍陣勢已成,喪失了突然襲擊的機會,也在距宋軍三里之外止住腳步,重新結隊排兵布陣。
騎兵在進攻時也并非是電視上演的那般上來便是萬馬奔騰,你追我趕的向敵陣沖擊。而陣法的基本職能是戰爭時的指揮工具,騎兵沖擊最需要的當然也是“陣型”。由于馬匹沖鋒速度極快,在作戰時進行大規模陣列調整十分困難,因此往往在事前進行陣型的排列。
尤其騎兵陣列還需要在前后單位之間留下一定的空隙,以防止本陣騎兵發生不必要的沖撞,因此在采用沖擊戰術時,騎兵對于陣型與指揮有著很高的要求。而隊列具體的寬度間隔,則依照戰術擬定,有的采用密集橫排隊列對敵人進行沖擊,有的則采用錯排增加靈活性,便于騎兵施展。
一般來說,訓練有素的騎兵,都可以做到完成一次沖擊后迅速轉向脫離,并回到陣末重新結陣,再次讓馬匹加速蓄能沖鋒。由此不斷往來循環,直至被消耗殆盡,或是沖破敵陣,馬踏敵營
xbiq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