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實際上這種表演是很安全的,這在于馬的跑道,一般這種表演賽兩匹馬的跑道都在自己的右側,這樣右手持槍往左捅,一下就能把本來就做的比較脆弱的空心騎槍別斷。觀眾們覺得騎槍都撞斷了,簡直是玩真格的,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表演而已,相對還是安全的。
且這種持槍方式因為單手持槍,對于長槍的超控性相對偏弱,對于自身左側的攻擊只能拿盾硬扛,所以更適合大規模成隊形的沖鋒。也就是后期板甲出現,因為板甲防護面積很大,但是視野狹小,導致難以用出復雜的技術,才成為馬上比武的方式。
戰斗中大家都想殺死對方,畢竟肯定不會有人根本都不反擊,就是站在那給人捅。也不可能老老實實啥都不做,只是拿槍指著對方等馬沖上去互捅。當然如果來個電影里常見的鐙里藏身之類的技巧,確實可以躲開對方捅刺,但是你也沒有辦法攻擊對方不是嗎顯然這些都不是什么好的方法。
事實上騎槍的使用技法有很多,當然也并非影視劇或是動漫游戲中那樣大開大合,長槍揮得跟個直升機一樣。現實中動作越小破綻越小,越不容易被對方預判,旁邊的人可能根本沒看清楚怎么回事,一邊就已經落馬了。畢竟藝術作品的需求就是讓觀眾看明白發生了啥事,但現實就得讓對手看不清到底發生了啥就死了才是最好的。
“還是個老手”趙昺看清奔自己來的敵騎反手持槍,握著槍桿居中位置,便知道這位是來著不善。
他清楚這種持槍方式相比歐洲夾槍沖鋒持槍在長槍的后部來說,哪怕兩人用同長度的長槍,反手持槍也要短一截,似乎在一寸長一寸強的冷兵器搏殺時代已經失了先手。所以敢這么做的皆是高手。
在交戰中,其會先用另一只手撥開甚至抓住對方先捅過來的長槍,然后反手持槍短這么一節,正好可以在撥開對方長槍后捅中對手。甚至還有一部分人使用雙頭槍,握槍桿中后部,正手一擊不中立刻順勢調轉槍頭改反手持槍再捅一次。
趙昺用的馬刀不過兩尺余,還不如人家半截槍長,未戰已經處于劣勢。不過他也知道任何武技皆有弱點,反手持槍因為在對沖中馬匹沖的快了,刺中敵人時反作用力很容易讓自己落馬,而且刺中敵人后也不很好拔出長槍。
所以單手反持槍更多的是向斜下發力捅刺,因為發力方向和馬匹沖鋒的方向并不一致,所以沖擊力相對較小,而且拔槍也很順手,向上一提即可,如果沖得快了,手腕自然轉動,向前一提就能從已經錯身而過落在身后的敵人身上拔出長槍。
“吼,吃朕一刀”火石電光間兩馬已經接近,趙昺持刀右手向外側低垂,馬刀刀尖向下外翻。當兩馬交錯的剎那,雙方幾乎同時大吼一聲出手,敵騎探身以長槍斜扎向他的腹部,而他則向上撩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