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所言很有道理”劉因給其斟滿茶水道,“兩國幾次和議之事,草民也多有耳聞。當初南朝占據江南后,南朝皇帝欲出兵奪取兩淮,彼時朝野上下反對者甚重,擔心會讓江南經濟陷入困頓,甚至有士紳鼓動國子監的士子公開上書,還發生行刺朝臣的事件,以致一再被拖延。”
“后來,南朝皇帝施霹靂手段,對朝野進行了清洗,不少朝臣丟官罷職,許多士紳被抄家流放,連皇后的家族也受到牽連。若是當初我朝答應割讓兩淮,也許南朝皇帝就不會執意北伐,兩國可以避免兵戈。而我朝經過休養生息,整頓朝政,未必不能再度南下,重收江南”
“但是沒有如果,南朝首次北伐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南朝朝野的士氣,反對北伐的聲音瞬時消失,反而收復中原,恢復故都的呼聲塵囂日盛,士子紛紛投筆從戎欲沙場建功,百姓士商積極捐款納糧,上書朝廷北伐中原。因而此次北伐確是朝野上下一力推動,而非南朝皇帝本意了,卻也彰顯了我朝君臣的短視,未能看清未來形勢,導致一再誤判。”
“呵呵,可嘆如先生這般大才屈居鄉野,一幫庸才卻高坐廟堂之上。到如今還幻想南朝能答應他們的條件,可以重歸草原,卻不知已經是死到臨頭了”脫歡將杯中茶一飲而盡,苦著臉道
連開了三天的軍事會議,眾將還是為主攻方向爭執不下,且各自支持者基本均等,即便舉手表決都無法定奪。趙昺被吵得頭疼不已,而兩個方案在他看來皆有利弊,一時也難以決斷。可也不能久拖不決,他便也改變初衷不再區分主攻和助攻,而是自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展開進攻。
如此一來,趙昺耳邊馬上清凈了,下邊的事情便也順利成章。他以主張自北城進攻的孫愷為主將,統軍自北城展開進攻;以主張自南城進攻的陳鳳林為主將,統軍自南城進攻;御前護軍作為預備隊。雙方各自制定作戰計劃上報帥府,經審核批準后即刻進入戰役動員。
在趙昺看來,主攻方向之爭,一個是因為各部皆想爭奪攻破敵國都城的首功;另一個則是中老將領的理念之爭。陳鳳林當初進入帥府正值壯年,而今也日漸老邁,骨子里還固有早年的領兵作戰方式。而孫愷入帥府時尚是少年,現在也進入壯年,他們可以是在使用熱兵器的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也將是軍隊的中堅。
現在趙昺讓他們各自領軍攻城,既是給行將落幕的老將們一個輝煌的結尾,退出戰爭舞臺。同時也是給那些即將步入巔峰的中青年將領一個驚艷的開場白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