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君臣說著話行于花木亭臺之間,一些看似關乎國家和大人物的命運便在談笑間決定下來,若是為外人所知,定然會覺得過于草率,但事實就是如此。而他能夠舉重若輕的處理政務,除了執政多年的經驗積累日益豐富外,也是對朝堂把控愈加成熟。
“陛下,前日文相有奏章送到行營,提及孔圣后裔獻書,并有群臣上書請陛下敕封衍圣公,以彰顯我朝尊圣崇儒之風。”行了一段路后,陸秀夫看似隨意的稟告道。
“哦,孔氏南北兩宗為此爭執不下,又慫恿各自的門人弟子請立,這是逼宮啊”趙昺停下腳步,哼了聲道。去歲收復山東后,便因為由誰繼承衍圣公的爵位引發一場風波,但基于雙方此前所為,他并未予以回應,而是將此事擱置,現在蒙元覆滅在即,又舊事重提爭奪爵位,讓他覺得圣人之后也是不能免俗,不免心生輕蔑之心。
“陛下,此事起因是孔氏南宗孔洙呈上重注六經,其對過去先賢注解不妥之處做了訂正,又對誤讀之處重新予以解讀。陸相覺得此事體大,召集朝中重臣及名士大儒檢讀,眾人意見不一,多有爭論,誘發了立嗣舊事。”陸秀夫見陛下不悅,急忙解釋道。
“這孔洙倒是很有魄力,敢于對先人之言,賢者解讀做出更訂啊”趙昺有些驚訝地道。要知道千百年來對于圣賢遺作的注解基本已成定式,現在將其推翻需要的不僅是學問大小了,而是需要相當的勇氣的。
“孔洙言稱前時賦閑在府,翻閱先人遺留的手卷,發現其中文字與當下刊行的文本有些出入,便一一加以訂正,并重新進行注解,耗時兩年才完成。因為此事體大,便上呈朝廷檢讀,防止出現誤讀,為他人利用。”陸秀夫言道。
“呵呵其對那些方面做了修訂”趙昺干笑兩聲問道。
他作為前世的現代人知道經過考古發現,世上流傳的古籍文獻并非是本來面目,流傳最為廣泛的論語在春秋時期就有多個版本,而隨著儒家成為統治階級,便對其做了統一和修改,余者被銷毀。后世出于統治需要,朝廷往往也會勘定新的版本,銷毀舊的版本,與原作有了很多的出入。
當然這種修訂也并非將原作改的面目全非,因為過去沒有標點符號,而許多書籍是以手抄本流傳下來的。其中就有了修改的空間,可以從原作的斷句和筆誤中做文章,也就有了流派和新注,導致一句話會有多種解讀,而朝廷則可根據需要暗中推崇其一作為官定本,刊發天下作為正本。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的重注都會引起重視的,這需要儒家大儒和名士作為背書的,而孔氏作為流傳千年的大家族藏有先人遺書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孔洙作為孔氏直系后裔對先人遺作進行修訂也順利成章,并具有權威性,讓人更為信服。
“臣也只是粗略的讀了一遍,未能得其中精要。”陸秀夫言道,“以臣的淺見,其主要是對涉及義利之說及宇宙洪荒之源等方面做了重注,其中有些內容倒是很符合陛下的理念”
“這孔洙倒是能體察圣意,揣度朕的心思啊”趙昺聽了有些意外地道。
“陛下是”陸秀夫見皇帝面色奇怪,不知是喜是憂,試探著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