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的追封完,又加封還活著的泉州軍官蔡完義、劉志學、劉淑智、劉洙、劉文浚等人,倪亮、章子珍、董義成、陳鳳林、吳士瑛等救護太后和兩王等尚存義士一百多人授予了勛位。令趙昺詫異的是化名趙大的趙孟錦,化名鄭虎的鄭虎臣也在其列。活著的給了些賞賜,犧牲的官兵加倍撫恤,而更多的殉難義勇僅被追授義士之名,給予些撫恤,但是大多人家屬或死于動亂或無從查找,封賞也就成了空頭支票。
“陳相辛苦了,請到堂上喝杯茶,祭典少時便開始”宣旨完畢,因為有了敕封有的靈牌要加上封號重新書寫,所以祭典開始的時間又不得不向后推遲。趙昺和陳宜中雖然有過節,但也知道雙方還沒撕破臉,再說他來宣旨代表的是皇帝、是朝廷,自己也不能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和他發生沖突,還是要客套一番的,拱拱手說道。
“殿下客氣了,臣下公事繁忙不能久留,待有暇再登門問安。”陳宜中上下打量著身高只及自己腰身的衛王拱手回禮道,可心中卻十分不安,甚至有些堵,而他也根本無意參加這個低檔次的所謂祭典,前來宣旨也只是迫不得已。
“既然如此,本王這里也是一團糟就不留陳相了,他日再登門道謝。”趙昺也看出陳宜中有些尷尬,知道他心中有鬼怕自己追究,一旦鬧起來自己是個孩子頂多被人說頑皮任性,可他若是承認了,就坐實了犯上的罪名;不認就必定要與自己爭辯,但和一個孩子較真,結果不論輸贏他都輸了,所以現在急于脫身。
“好好,殿下如到寒舍,臣下定倒履相迎”陳宜中低頭行禮道,此刻他正如趙昺所想,前些日子因為私怨自己差點將其害死,按說一般的孩子脫險后一定會向大人哭訴,和自己撒潑打滾的哭鬧,但眼前的這個孩子并沒有這么做,就像事情沒有發生過一樣。這個讓他松口氣的同時心中更覺不安,因為殿下的面色太平靜了,平靜的讓人心悸,他只想趕緊離開。
“也好,陳相請”趙昺欠了欠身子說道,并沒有起身相送。而按照大宋規矩,親王爵位以致極品,但無職無權,地位遠遜于當朝宰執,朝會排班也要站在宰相身后,他如此做已算是失禮。可這絕不是剛剛穿越而來的趙昺不懂,卻是要表明自己的態度,告訴其自己并沒有忘記前日之仇
敕旨的頒布表明了皇家和朝廷的態度,百官們自然也不敢怠慢,尤其是那些經歷泉州之變的臣僚們或親至或是遣人前來祭奠,而前來湊熱鬧的也不少,如此一來場面又比趙昺所想大了許多倍,這使得衛王府一班人不禁手忙腳亂,祭典也搞得亂哄哄。好在大家都知道衛王年幼,現在又是兵荒馬亂之時,因此倒也沒有人多言。
最可憐的反而是趙昺了,來人祭奠后都會到堂上給他問安,人是來了一撥又一撥,客氣話說了一遍又一遍,一直捱到典禮開始才算告一段落隨著通祭喊禮,在震耳欲聾的嚎哭聲中祭者抬著燒牛、燒豬、水果等獻于靈前,而此時輪番轟炸之下的趙昺腦袋早都有三個大了。好在他地位最高,要求其做的事情并不多,在眾人的指點下完成了行盥手禮、進香、進酒、讀祭文,奉獻寶帛、焚寶奉獻等儀式。
由于人多,又連番發生狀況,儀式持續到正午才結束。聽著外邊哀聲已無,坐在堂中休息的趙昺想著祭奠總算順利完成、目的基本達到,不由的長出口氣,可一口氣還沒喘勻,卻聽到外邊突然喧聲大起,不知道又發生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