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杰雖是宋軍大將,又身居高位忠于大宋皇室,但他卻是員叛將,靠著軍功一步步爬上來的。他深知在亂世之中有兵才有一切,因此始終緊緊抓住自己的部隊,而事實也確實如此,現在的軍隊殿前禁軍在數次惡戰中基本損失殆盡,現在多是收攏的潰軍和招募的義勇,戰斗力大大下降。張世杰的郢州軍便成了宋軍的中流砥柱。
而文天祥這個人說話太直,在他投奔見到張世杰后,便問其現在朝廷有多少軍隊。張世杰就以自己所部的兵力回答,文天祥聽完就長嘆道“公軍在此矣,朝廷大軍何在”這明顯是在指責張世杰獨攬軍權、擁兵自重,自然觸到了其逆鱗,使張世杰大為不滿,當然也不希望他重回朝廷
“陛下、太后,今敵勢大,我軍無力阻擋,潮州亦難立足,不若轉進占城以避敵鋒,待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后再圖大業。”正當趙昺分析當前局勢時,陳宜中再次上奏道。
“陳相之議,眾卿以為如何”小皇帝還在懵懂之中,恐怕連占城在哪里都不知道,簾后的楊太后嘆口氣問道。
“”
殿上一片寂靜,眾臣沒有一個人答話,趙昺也十分納悶,但大家還記得前些日子發生的事情。在臨安失守前,當時統帥禁軍的殿前指揮使韓震曾提出遷都建議,當權的陳宜中竟然私自將其騙到自己家中殺害。結果幾乎引起南宋精銳之師殿前禁軍的軍變,還是謝太皇太后當機立斷,急調江萬載接掌殿前禁軍,才平息對立雙方的危機。現在誰知道陳宜中提議避難占城是真是假,因此誰也不敢輕言。
“太后,臣以為遠走占城不妥。”沉默了好一會兒,對面一位須發花白的老將出列說道。
“江大人,有何不妥”楊太后急問道。
“倒要聽聽他怎么說。”趙昺聽說此人姓江,又看其服飾及站班的位置,便想到此人就應是按攝軍中事的江萬載了。這個人歷經兩朝,文武全才,且忠心耿耿,整個家族皆投入抗元的戰爭中,死傷慘重,可以說是滿門忠烈,而其在出逃臨安后實際上是的精神領袖,有著一言九鼎的地位。
“占城乃是荒蠻之地,瘴疫肆虐,物產不豐,又遠離我朝,偏安一隅難有大得作為。而前些時候朝廷也曾派使臣前往占城,其國主態度曖昧,不愿接納。臣以為不到萬不得已還是暫緩為計。”江萬載回答道。
“太后,臣以為江大人所言不虛,前往占城不是良策,尤其是其國主態度不明,萬一叛降韃子,連回旋之地都無。”這時劉黻也出班稟道。
“太后,臣自知食君之俸當為國死節,臣愿親往占城與其會商,探聽其真意,萬一朝廷無法立足也可前往暫避。”陳宜中卻不愿放棄再次請命道。
“哼,嘴上喊得震天響,心中膽氣已經泄了。不過前往占城倒不失為一時之計。”趙昺聽了陳宜中的話暗道,他心眼也是一動。
占城在宋之前一直是中國的地盤,在太祖立國后才獨立,但仍向大宋納貢稱臣,接受朝廷的敕封,是眾多的屬國之一。而蒙元南下后,大宋的屬國或被征服、或者投降,現在只剩下占城了,名義上還屬于大宋的領導。但趙昺轉念一想,占城也不是久留之地,據他所知蒙元平定江南后便發起征服占城的戰爭,其雖沒滅國,最終卻俯首稱臣了。
“如果以占城為跳板,前往它處做個島主也不錯。”苦惱多日的趙昺仿佛突然看到了一線光明,他知道以這時的航海技術前往琉球、東南亞諸島都不是什么難事,而蒙元的觸手從未伸到過那里,自己起碼可以平安度過這一世,躲過那場浩劫之戰。可正當他盤算好事兒之時,珠簾后突然傳來一陣抽泣聲,不禁讓他心中一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