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俚曲爾,難登大雅之堂。”江鈺聽了撇撇嘴說道。
“四公子此言差矣,此曲聽著粗俗,卻深有道理。”那布衣老者搖搖頭說道。
“哼,無知小兒,你當軍中皆是苦讀多年的士子嗎,其中能粗通文墨者也不及半數,你口中的那些高雅之物其豈能聽得明白,曉得其中含義,反不若這些俚歌鄉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一聽便懂。”江萬載訓斥道。
“是,兒子受教了。”江鈺低頭答道。
“殿帥,看來這衛王府中有能人,軍兵擾民乃是軍中頑疾,百姓也深受其苦,此人將愛民之意以曲教唱讓軍兵明白,著實有些見識。”布衣老者面露欽佩之意道,“小哥兒,這曲叫做什么名字,又是誰所作”他又轉臉問倪亮。
“老丈,此曲名愛民歌,乃是我們殿下所作,并要府中軍將都要會唱。”倪亮拱拱手答道。他雖然一根筋,但也知道適可而止,人家安安靜靜的等,也沒找自己的麻煩,自然也沒必要冷臉相向。
“是衛王殿下所作”布衣老者有些意外地道。
“這有何不能先朝駱賓王七歲一首詠鵝流傳百年不衰,而夢辰你不也是七歲便高中童子舉,少年成名嗎”江萬載卻不以為奇地笑笑說道。
“殿帥過譽了,在下慚愧,豈敢與先賢相比,與殿帥相較也差之遠矣,而七歲之時只是能強記九經,絕作不出這愛民之曲。”布衣老者連連擺手道。
若是趙昺此時聽到這番話肯定得要羞愧的無地自容了。宋代的童子舉規定,十歲以下的童子,如果能夠通五經以上,則由州官推薦入朝廷命試,有時是皇帝親自命試,考中者可以獲得在秘閣讀書學習的權利,這可是相當于現代大學中的少年班。當學成后可以賜進士出身,也可以授官。南宋時一般一次童子舉考試全國只錄取十人左右,而布衣老者七歲便通易、書、詩、左傳、禮記、周禮、孝經、論語、孟子九經,高中童子舉,確實是出類拔萃。
“夢辰過于自謙了。”江萬載笑笑說道,“你看這府兵戰力如何”
“殿帥,以在下看此軍乃是初成,陣法還生疏,略顯散亂,但已能聞金鼓進退有據,由此看領兵的軍將教戰有方。而觀眾軍士也是精選的壯士,眼中有殺伐之氣,定是上陣廝殺過的,且看他們吼聲如雷,動作迅猛,定是軍紀嚴明、士氣高昂。只要用心打磨,待有日必是精銳之師。”布衣老者沉吟片刻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