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雖如此,但已經議了多日卻沒有給衛王府選出位師傅,更沒有挑出位伴使,如何不讓奴家心焦若是文相在此定會為奴家解憂。”楊太后嘆口氣說道,其實在議和使團派出之時為殿下選擇師傅及隨行人員便提上日程。初時,她想朝中遺臣不少,定會有人自告奮勇前往,但很快便失望了,滿朝文武竟無一人肯應承。無奈之下只能點將,可被點之人卻以種種理由推脫,甚至有人擔心被強行任命居然暗中開溜,當年臨安失陷前夜滿朝官員出逃的一幕沒想到又再次上演。
“娘娘如不厭棄,老臣愿為使臣陪殿下前往”坐在一旁的江萬載聽了是如坐針氈,起身應道。
“大人萬萬不可,如今時局動蕩,大人乃是朝廷的中流砥柱怎能離開。微臣不才,愿陪同衛王殿下北行。”未等太后說話,陸秀夫便出言勸阻道。
“是啊,江大人乃是老太后托孤之臣,身負輔佐陛下恢復社稷重任,切不能離開。而陸大人還要參贊軍機,還是微臣去比較合適。”劉黻也言道。
“江大人年事已高,北行之路山高路險,盡是苦寒之地,恐難以應對,而朝中也離不開,切不要再有此念。”楊太后清楚江萬載若是離開,整個朝廷就塌了一半,說什么也不能讓他去的。
“這”江萬載也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保護幼帝,維持趙氏政權的存在,可除了自己之外在座的都是朝中宰執。陸秀夫是朝廷中的后起之秀,忠貞堅韌,又有才華,有他在樞密院正好牽制日益跋扈的張世杰。而劉黻雖然在新朝之中表現的并不搶眼,但人敦厚老實,更難得的是他與陳宜中和文天祥、陸秀夫等人關系都不錯,朝中也正需要一個這樣的人協調各方關系,維持朝中各方關系的平衡,缺了哪個也不行。
讓江萬載難以決斷還有衛王殿下對當下時局所做的預判,其堅信和談不成,且朝廷急功近利的做法必會導致失敗。而他也聽說衛王府在朝廷下旨準其開府后不僅繼續招兵買馬,發放軍服器械,還給義勇們發了薪餉,似乎根本就沒將準備出質蒙古當回事。這種態度讓江萬載有些舉棋不定,始終徘徊在信與不信之間。
說不信,看看面前與衛王接觸最多的劉黻對挑選伴使一事絲毫也不積極,態度極其曖昧,且自己也曾與殿下面談,當日之言又多有應驗。而寄居自己府中的應節嚴去了兩次衛王府后對其贊賞有加,稱殿下為不世之才,來日定成大器,顯然也對其所言深信不疑。想著以應節嚴的操守及德行,斷不會胡言亂語;說信,江萬載深知自己的擔子有多重,他不能也不敢把國運放在一個五歲的孩童身上,更不能受其言論的影響喪失對時局的正確判斷。
更讓江萬載煩惱的是和議使團派出后,太后便開始為衛王挑選伴使和隨扈人員,似乎為彌補自己的愧疚之心,她事事都要親自過問,卻將朝中的事情都拋在了一邊。而元軍雖說已經有北撤的跡象,但其中是否有詐誰也不敢斷言,朝廷依然要時刻準備撤離,可每次廷議太后商議的都是為衛王選人之事,今天天都黑了,還沒有散,大有不商量出個結果不罷休的姿態。
“娘娘,臣想到一人,不知可否”正當江萬載煩惱不已的時候,陳宜中出言道。
“哦,陳相有合意之人,快講”太后急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