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吾老了”趙昺一通話說完,應節嚴定定地看著殿下,好一會兒才嘆口氣道。他想到自己年輕之時亦壯懷激烈,習文練武,心懷北伐江北,恢復故國之志踏入仕途;也曾親自領軍,仗劍城頭與敵血戰;還曾仗義執言,上書彈劾奸佞,以圖振興朝綱。可自己歷經三朝,宦海沉浮三十年,見慣了爾虞我詐,奸臣橫行,壯志難酬熱血漸冷之下致仕歸降隱居鄉下。今日突然發現安逸的生活已將斗志消耗殆盡,心中不禁充滿悲涼,大有英雄老矣之感。
“伏櫪老驥尚有千里之志,先生怎能有頹廢之意”趙昺一看老頭的樣子,心中咯噔一下,自己的話說得不重啊,怎么把老頭弄成這個樣子,他還指望其給自己出謀劃策當參謀呢,現在心灰意冷之下摔了耙子豈不壞菜,趕緊鼓勵道。
“哈哈,殿下之意老夫明白,今國家危難之際老夫如何能退避鄉野,安心做亡國之臣”應節嚴人老成精怎么會聽不出趙昺話中的意思,大笑著說道,“只要殿下不棄,老夫愿為肱骨傾力輔佑,助殿下一展宏圖”
“這學生當下就有一件大事欲請先生幫助”應節嚴轉瞬間便換了副面孔反而讓趙昺有些不大適應,不過想著其經歷過諸多風雨許多事情早已看開,難以影響到其本心,剛才失態只是有感而發。可既然他主動提出幫忙自己也不能放過,搔搔腦袋似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
“呵呵,殿下可是為如何欲脫離朝廷之事而煩惱”應節嚴矮下身子輕笑道。
“哦,先生如何知曉的”趙昺驚異地問道。
“現在街頭巷尾都有孩童在傳唱海上行,風雨急,大王小王難稱王;浪頭高,船行險,大王小王難成雙”
“先生是哪里聽來的啊”
“難道殿下不知嗎恐怕童謠正是出自殿下之手吧”應節嚴摸摸殿下的腦袋滿是戲謔之意道。
“嘿嘿”趙昺被說破低下頭不好意地傻笑,顯然是默認了。他清楚自己人輕言微,若想勸服太后很難,而劉黻和江萬載對自己的建議是否采納也一直沒有明示,他只能出此下策,編了首童謠讓陳墩教會了幾個小孩子,然后在人多的地方傳唱,以期引起注意,能上達天庭。
“殿下此舉雖有惑亂人心之嫌,但老夫還是能體會到殿下的苦心,但若是想讓老夫幫忙,還得請殿下詳加解說”應節嚴一看殿下的神情便知自己沒有猜錯,不過也暗自佩服其小小年紀,居然能想到以此來影響朝政,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可謂膽大心細,要知道若是被此時揭穿,就算他是親王也難逃重罰。
“嗯,學生此計能否成功,正是要仰仗先生的,待我們回府再詳談。”趙昺想想既然其已經成為自己的師傅,無論古今便都是自家人了,而依其人品即便不同意恐怕也會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會將此事外泄,當然其也是當下最合適的人選
在現代人看來,趙昺為達到自己的目的采用童謠的形式傳達見解實是十分可笑的事情,但童謠在古代卻曾經主導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不同程度上影響到歷史發展軌跡。不過說起來還是科學不發達之故,諸多復雜的自然、社會現象,尤其是偶然性、巧合又頻發性的事件往往令人無從解釋,這導致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充滿了神秘莫測的因素。而古人一直有人認為,神靈有時會藉助童謠或民謠,向人間暗示未來的吉兇禍福,
縱觀中國歷史,從有明確文字記載以來,歷朝歷代都有不少的預言,往往都是以類似于偈語或童謠等形式流傳,讓人悟而不直說。在明代以前,更是所有童謠幾乎都是政治童謠,預言或揭示朝代的興亡更迭、歷史人物的成敗禍福,以及社會戰亂、自然災變的前兆或驗證等。因此童謠往往更會引起當權者的重視。但能在事發之前了解預言真實含義的常常只有個別人而大眾則只能等到事后才能明白,而趙昺現在缺的就是能正確解讀童謠的個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