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改造后火箭彈又多了個缺點不易搬運。震動一大,或是從高處跌落,陶瓷彈體容易破裂。趙昺的解決方式很簡單,戰斗部和藥室分別用木箱盛放,里邊多鋪稻草,反正這些東西田里到處都是,且成本幾乎為零。不過也有好處,若是火箭彈失效未爆,掉下來也摔爛了,想仿制都難。
因為火箭彈彈體外形發生了變化,原來的發射架已經不能使用,于是趙昺又重新設計了發射架。他本想弄成現代那種多管火箭發射架,即可以齊射,也可以單獨發射,但是一經實驗不大好使。因為限于當前的直燃式點火方法,點燃一個,尾焰便將其它的火箭彈都點著了,不想齊射都不行。
最后沒辦法改造成了六管,分成上下兩層,一層三個。層間距離加大,并加裝擋焰板,這樣也就可以做的三枚齊射,實在想一發一發的打也不無不可,一次只裝填一枚就可以了。現在新型火箭彈已經開始生產,并開始組織炮手進行訓練,摸索使用方法,以便能盡快形成戰斗力。
再有趙昺還加大地雷的生產,當然這種地雷已經不是只有當初那種敵人來了再點火的初級產品。得益于彈簧鋼的試制成功,他利用此制成發條,一旦觸動機關,發條驅動鋼輪打擊火石發火,從而引燃火藥,就會發生爆炸。這樣就可以將地雷預置于敵必經之路,封鎖道路。
若是再加強密封性,還能將地雷改造成水雷,利用錨碇置于固定水域,一旦有船只碰撞拖動便會觸發機關。不過由于機關的簡陋,無法保證自動識別,巨浪一樣能將其引爆。不過趙昺知道水雷的作用更多是威懾,運氣好的船只一輩子也不會碰到,但是倒霉蛋出門就會觸發。可是只要炸毀那么一兩艘船,那就誰也不敢動了,因為膽子往往不如運氣大
開發和制造如此多新型武器,提高戰斗力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那就是要投入巨資來研發和生產,卻又無法產生經濟效益。因為無論是炮彈,還是火箭彈那就是消耗品,發射出去不管炸沒炸到人都不可能回收,等于扔錢一樣。而趙昺如此不惜余力,耗費巨資開發新型武器,也是無奈之舉。
趙昺也算過一筆賬,若是將士兵也算作成本的話,自己困守瓊州這彈丸之地人口不過幾十萬,能夠從軍的青壯至多也不過二十萬人。而蒙古人控地萬里,即便經過血腥的屠殺后,人口仍然以千萬計,自己從這方面與其相比是天地之別,在人力上拼消耗根本沒法比。
而若想與敵形成勢均力敵之勢,減少士兵的消耗,只能提高其它方面成本,加大敵人的消耗,以期達到平衡。那就只有走精兵之路,在武器和裝備上進行大額投資,已達到提高軍隊整體戰斗力,做的以一敵十,甚至以一敵百,這樣才有取勝的可能。
不過這條路同樣不好走,錢此刻只是次要的一方面,因為趙昺也知道每一次武器的革命,也是兵員素質的革命,畢竟再好的武器也需要人來操作,需要適宜新武器使用的戰略、戰術,而這就需要培養相應的人才和兵員。否則就成了運輸大隊長,將好東西都送給了敵人,自己仍然難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