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蒙古人的觀點來看,他在原則上始終如一地維護了成吉思汗帝國精神上的統一。作為至高無上的汗,即成吉思汗和蒙哥統治的繼承人,在他的眼中,旭烈兀、阿八哈和阿魯渾等人只是一些從屬的汗,即高級總督伊兒汗,他們要得到他的任命,并與他保持密切聯系,因而他堅持要求成吉思汗分封的諸王子孫也要服從自己。
不過實際上蒙古帝國的每一塊大封地都已經成為一個自治汗國,而為強制使窩闊臺家族和察合臺家族臣服,忽必烈唯一的選擇只有戰爭。于他來說,對那些“殖民地”的遠征要遜于平定各汗國的戰爭,特別是對窩闊臺的孫子海都的斗爭,海都統治著葉密立河流域和塔爾巴哈臺山地的父系領地。其仍忠實于老傳統,過著他們民族的生活方式,與已經半中國化的忽必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毋容置疑,許多蒙古人和蒙古化的突厥人都驚詫地注視著在中國已征服地區內的統治所發生的變化和蒙古大汗向中國天子的轉變,在他們眼中以忽必烈為代表的拖雷家族似乎拋棄了純成吉思汗蒙古人的傳統,而阿里不哥不過是這一反對派中的第一個代表,而海都也扮演著同樣的角色。
實際上,窩闊臺家族在蒙哥成為大汗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權力,成吉思汗的遺產轉由拖雷家族繼承。而海都作為窩闊臺家族的繼承人肯定是不甘心,他首先擊敗了察合臺家族的八刺,占領了伊犁河流域和喀什噶爾,留給八刺的只是河中地區,八刺的繼承者們成了海都任意廢立的屬臣。
海都覺得自己作為葉密克、伊犁河流域、喀什噶爾的統治者和察合臺諸王的宗主,地位已如忽必烈是中原可汗一樣,對其自然也就不愿在臣服了。而后連年入侵蒙古帝國,雖然沒能占到什么便宜,但直到忽必烈死去,海都之亂仍未平息。由此可見,忽必烈稱汗后不久,蒙古的西道汗國就都已跟蒙古帝國脫離了關系。而其心里也十分清楚,東道諸王之所以老實,只是因為他們的勢力還不夠大
“唉,臣也自詡為博學多藝,今日才知不過是井底之蛙。”應節嚴聽罷嘆口氣道。剛剛小皇帝所言,大半都是其聞所未聞之事,也就談不上什么知己知彼了,讓他不禁自慚形穢。
“誒,朕只是閑來多看了從蒲賊那里收繳的幾本書,知道些皮毛罷了”趙昺當然不會說自己從前世帶來的,可又不能無中生有,只好推到蒲壽庚這個死鬼身上了。
“原來如此,可蒲賊家中怎么又會有這等書籍”應節嚴點點頭,又覺不對再問道。
“先生忘了,蒲賊乃是個商賈。他們是哪里有錢便向哪里去,有人不免將途中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想是其從他們手中得來的。”趙昺解釋道。
“還是陛下有心,那些行商足跡遍及南北,卻也要知風土物產,鄉俗人物,避開戰亂的。若是他們所記應該不假,只是世人以為這些出自商賈之手不免粗俗,都棄之不讀,卻不知其中亦有可取之處。”應節嚴點點頭,顯然是信了。
“以朕看,這些筆記所載可以相互印證,而伯顏在平定江南后便領軍前往和林,顯然西北不靖,以備諸王作亂的。若忽必烈再派軍遠征,必定會導致其江南空虛,那時才是我們的機會”趙昺言道。
“嗯,屆時敵軍損失慘重,無兵可用,北軍又不敢南調,確是良機。”應節嚴沉吟片刻道,覺的小皇帝的算計真是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