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是辰時時分,海水開始漲潮,戰斗也是一觸即發,趙昺登上衛城北城樓。衛城建在海口浦岸邊,南渡江出海口的西岸依水而建,拱衛著深入瓊州的水上要道。衛城的面積并不大,圍長只有八百步,城基寬十五步,城頂寬十步,高兩丈三尺,開有東、南、西三門,北部是重點防御方向,沒有開門,但是建有高兩丈余的二層城樓,登上城樓周圍情況一覽無余。
經過近三年的建設,衛城無論是防御設施,還是基礎設施都已經完備,現在水軍都統衙門和中軍、后軍統領衙門都遷入城中,并建有倉廩和醫藥院、修械所、家屬居住區等后勤設施。由于是以水軍為主,因而城池的管理和防務皆由水軍都統衙門負責,可以說是座名副其實的軍城。
趙昺端起望遠鏡向北望去,南渡江出海口外的三個小島上之間是海口水軍的水寨,此刻除了撤回的哨船和些擺渡船外都已經調至外海,碼頭上顯得空空蕩蕩。而港外的三個小島便如同瓊州的前哨陣地,也是防敵登陸的海上支撐點。
白沙島獨處海中如同門戶,因而都稱其為白沙門,歷代都曾在島上設置水寨,駐有水軍。但是由于南渡江的沖擊,使得出海口主干改向西入海,如此一來白沙島的戰略價值大為下降,在趙昺的重新規劃下逐漸被海田島取代,因而沒有恢復舊寨,只設置了一個瞭望哨。但正是由于白沙島的遮護,擋住了潮水及風暴的侵襲,讓海口成為了一個可以避風良港。
海田島南臨瓊州大地,東與南渡江支流相連,西面是通暢無阻的瓊州海峽,其作為港口的自然條件比白沙津要好得多,現在已逐漸成為瓊州下南洋的主要出入口。趙昺計劃將此島建成一個商貿中心,因而規劃建立了一座小城,可由于戰事不斷,這里還沒有進一步開放,而是作為守島軍隊的駐地。處于東邊的新埠島,原來是作為駐軍各司衙門和軍營駐地,因而也在上面筑城,修建了完備的海防工事。后來隨著衛城投入使用,各司衙門和后勤機構逐漸遷離,新埠島與海田島一樣成為駐軍的營地。
這三座成品字形的小島構成了瓊州第一道屏障,若白沙島是門的話,海田島和新埠島就是兩門神。隨著戰事的緊張,中軍已經大部已經入駐,擔任海上抗登陸作戰的主力。后軍則沿南渡江海口布防,依托修筑好的海防工事抵御從海上侵入的敵軍。北調的右軍則沿江駐扎,作為預備隊隨時增援兩軍,此投入的抗登陸兵力達四萬余眾。
“他們到了”趙昺的視線越過白沙島看向遠方海面,已經能看到如蟻的戰船由遠及近向接著潮水向這邊快速駛來,望遠鏡中已經能看到船桅懸掛的旗號,而城中的警鐘聲也接連敲響,沿岸的瞭望哨都燃起了烽煙。
來犯的敵大隊在外海約五里處駐泊,并分出了兩隊。一隊戰船繼續向前直撲白沙島,他們以拋石機對島上就是一陣猛砸,把那可憐的哨樓轉眼砸了個稀巴爛。金汁炮將島上的蘆葦引燃,燒起了熊熊大火,升起滾滾濃煙,然后緊隨其后的拔都魯船蜂擁而出,爭先恐后的向島上沖去。
拔都魯在蒙語中就是勇士的意思,而蒙水軍中將無論登陸或戰斗所用船只,在戰斗中勇敢地沖向敵人的小型戰船,全部稱為拔都魯船,這與現代的敢死隊的意思應該相近。可他們并沒有迎來想象中的箭雨,甚至輕微的抵抗便占領了這座小島,在大海中取得了一塊立足點。
而另一隊援軍則是殺向海田島,不過他們卻沒有剛剛占領白沙島的同伴那么幸運,前邊的支援戰船還未進入拋石機的射程,便遭到從島上發射的火箭彈的攻擊。但他們似乎早有準備,立刻疏散開來以免被擊中,而隨后跟隨的那些拔都魯船眼看也指不上他們的掩護了,越過他們不顧一切的全力向島上沖刺。
但是天不助人,此刻正是漲潮的時候,而拔都魯船長約五丈,為了便于登陸采用的是平底兒,低舷,抗風浪能力本身就差,再加上火箭彈落海爆炸激起的水柱作用下,有點背的船竟然當下便翻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