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一頓叨逼叨把老頭兒噎得夠嗆,應節嚴為官多年軍中積弊如何不知,也意識到其說的很對。歷代皇帝為了討好士人濫用祖宗之法,不斷打壓武人,直至將其踩在腳下,已經違背太祖定下的以文馭武的初衷。而武人在不斷的打壓下已經成為附庸,在朝中難有話語權,可這些文臣又不懂軍事,以致在對外作戰中屢屢失利,尤其是在靖康年間他們對形勢判斷不足,更是導致黃河防線崩潰,汴京失守。
南渡之后為了適應戰爭,也隨著版圖縮小,建炎初將全國州府減少為十九路。紹興后全國分為十六路,嘉定間利州路分東、西二路,共為十七路。每路文臣為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總一路兵政,許便宜行事武臣副之,使此時的路為帥府路,即以路之治所所在州之知州帶安撫使總管一路,已與南渡前的轉運使路不同。
安撫使司別稱“帥司”成了“監司”之一,路一級管理機構,除了“監司”之外,尚有“雜監司”,則一些專門的經濟、文化管理機構,如提舉茶馬司、提點坑冶司、提舉市舶司、提舉學事司等。路之下的地方一級行政管理單位為州或府、軍、監,基本成了一個個由文人主理的獨立王國。
但寧宗后,安撫司之兵政歸都統制司,一路之民政歸隸于轉運司、提刑司、提舉常平司,安撫司成了閑署。后期宋蒙戰爭既開,都督府、制置司、都統司成為前線最活躍的統率機構,實際上形成武人主理一地軍政的態勢。他們不聽朝廷調遣,不在乎恢復故國,而是著眼現實利益。蒙兵南下他們率軍歸降,成為新朝的功臣。
細想之下,應節嚴覺得反而是是小皇帝在維護祖宗之法。臨安失陷后,行朝建立形成了以陳宜中為首的朝廷,但其卻沒有擔當起首輔的責任,依然熱衷于內斗,導致朝廷離心。而他出走后,陸秀夫無力掌控朝政,張世杰卻迅速控制了朝政,將朝廷帶到了崖山。若非小皇帝力挽狂瀾,不僅行朝毀滅,陸秀夫也不能主政朝廷,將張世杰打壓下去。
另外,老頭兒想起帥府遷到瓊州后,一直是自己主管軍政,趙孟錦主軍令,將軍權收歸帥府之下。反倒是行朝到來后,打破了這種新的格局。在朝廷文臣主政無力的情況下,為了防止張世杰再次專權,實際上是小皇帝奪了樞密院的軍政之權,整訓軍隊和將官的人事任命,皆是出自大內,樞密院只是在戰時受命領軍出征。
如此一想,應節嚴算是理解了小皇帝的苦衷,其重塑兵部,并將三衙歸于兵部正是奪了樞密院的兵政之權,將管兵之權歸于士人之手,調兵之權歸于皇帝,這樣也就防止了武臣專政和作亂之虞,并改了宰相兼任樞密使的慣例。實際上這種做法比之當年的太祖的方法更為高效,還暗中分了相權,加強了皇權,而小皇帝把里子和面子都賺足了。
想到此,應節嚴覺得更加看不透小皇帝了,其真是堪比妖孽,但也倍覺欣慰,必定一個有想法的皇帝,要比一個碌碌無為的明君要好的多,尤其是在這危急時刻
“先生以為朕說的可有道理”聽自己說了半天,老頭兒卻沉默不語了,趙昺有點心虛了,自己該不是為此將老頭得罪了吧,小心地問道。
“陛下說的有理,老夫辯無可辯”應節嚴輕嘆口氣道。
“那先生還有何疑慮”趙昺往前欠了下身子柔聲問道。他偷眼看看邊上的江璆,其一直緊繃的臉似乎也放松下來,顯然其也擔心老頭兒攪了自己的好事。
“陛下,我朝官制武人設階級六十級,乃是防止戰時因軍功上升過快,以致出現有功難賞的窘況出現。陛下將文武品級平行,臣擔心有功不賞更會打擊軍中士氣,甚至為此生事”應節嚴沉吟片刻道。
“先生,朕以為無需為此擔心,每逢大戰傷亡動輒萬千,又有多少將士能活到結束的那一刻呢”趙昺嘆口氣道。
“咝陛下說的不錯,能百戰而歸的軍兵可謂是百里無一”應節嚴聽了吸口涼氣道。他也是上過陣的人,自然清楚戰場上是什么樣子,戰死者往往尸積如山,許多人活不到封賞之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