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使趙昺想到前世的蒙古人自以為是個人英雄主義性格,看來也是從上邊有傳承下來的,團結和協作永遠是蒙古人群缺少的重要一點。如此情況下,工于心計的異族統治者只要采用離間計,或者公開稱贊或者封賞蒙古人中的一個部落,或者給予某個部落某種特殊的權利,就很容易在蒙古人中播撒下不和的種子,挑起蒙古人內部的爭端,令其內斗,相互攻殺,從而達到弱化蒙古民族的目的,成為被統治民族。
自命不凡的個人英雄主義所導致的另一個惡果是很容易被盲目的激情所驅使,計劃去做一件大事,然而事前卻很少會認真評估其風險和后果。二次攻打日本和討伐占城、安南,恐怕就要元朝使節被殺、被驅逐,引發了忽必烈的激情成分在里邊,沒有經過縝密的安排便盲目的遣軍前去,可能其以為婆婆媽媽是膽怯的表現,若湊巧做成了便會很驕傲和得意,認為天下所有的事不過如此,個人英雄主義的虛榮同時會得到很大的滿足吧
而據趙昺所知,忽必烈也曾準備組織第三次遠征,想要將日本平定,但是終元一朝卻都沒有實施。可見蒙古人非常缺乏承認自身不足的勇氣,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某種意義上很脆弱,失敗后容易陷入自卑和自我懷疑,很容易一蹶不振。兩場敗仗,加上察必皇后的死亡,讓忽必烈陷入了沮喪之中,不過蒙古人固有的性格讓他無法諉過于他人,于是只能悶頭喝酒,在醉意中得到解脫了。
前世中人們常用天氣寒冷和孤獨的游牧生活為蒙古人嗜酒辯解。可趙昺以為雄心勃勃的忽必烈變成了醉鬼正是本民族意氣用事的性格體現,他們既然認為自己是英雄,那么肯定不會愿意過平凡的日子,像個庸人一樣碌碌無為,使得他要追求不凡。然而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的時候,便與那些失戀的男女、失意的文人一樣寄情于酒或是毒品。
忽必烈豪飲無度想是覺得酒桌上的競爭,也在一定程度了一種戰斗拼殺的氛圍,能夠充分體現出另類的英雄氣概,以從平凡中創造沖動。嗜酒的危害誰都知道,酒醉失德洋相百出不用說了,且會傷害自身,脂肪肝都是輕的。而整個民族集體性的嗜酒如命確是一件可悲和可怕的事情,這種惡習肯定還要對蒙古人的后代和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成吉思汗同樣認識到嗜酒的危害,他曾發布上諭說酒醉的人,就成了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見,他也成了聾子,喊他的時候,他聽不到,他還成了啞巴,有人同他說話時他不能回答。他喝醉了時,就象快要死的人一樣,他想挺直地坐下也做不到,他象個麻木發呆頭腦受損傷的人國君嗜酒者不能主持大事、頒布訓誡和重要的習慣法;將士嗜酒者不能掌管十人隊、百人隊或千人隊;衛士嗜酒者將遭受嚴懲。可本性難移,說了又有什么用呢
趙昺來到這個世界后經常會被幾位師傅勸諫,批評他做事沖動、功利、實用,做事取巧,往往憑著一時激情決斷。另外不注重禮節,不聽圣人之言,不遵圣人教誨,且獨斷專行,好勇喜殺。處理政務簡單粗暴,有時僅憑個人好惡,不計后果等等。那意思自己與當前社會格格不入,簡直與蠻夷無異,當然這話沒有說出來。
每當挨訓的時候,趙昺嘴里雖然哼哼哈哈的答應著,但他清楚自己是在敷衍,心里并不能全部接受。不過他對自己與當下格格不入并沒有多想,只是以為是中國現代文化與古代文化之間理念的沖突。要知道他也是長在紅旗下,戴過紅領巾,做過三好學生,學習過五講四美、三熱愛,曾扶著老奶奶過馬路,撿到一分錢也要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受過老師表揚的好人,這同樣是中國傳統美德,怎么到他們面前就一無是處了。
說到他是實用主義,趙昺記的自己所上大學的校訓就是學以致用,將自己學的知識最大程度的轉換為社會價值;工作后,老板兒同樣是要他們要務實,不要務虛。且沒有自己的實用,根據局勢的發展采用不同的對策,能有今日的瓊州嗎若是按照他們建設所謂的大同社會,只怕還沒沾邊就被逼的跳海了。
說自己功利,干脆就說鉆錢眼里兒得了,趙昺知道只要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沒有實現,還處在封建社會的宋朝同樣是沒錢寸步難行。自己不功利,十幾萬軍隊吃什么、喝什么,拿什么去打仗;又用什么給追隨自己的人開工資,發獎金;若是自己不設法弄來錢,大家恐怕還要住草棚,吃白飯啃魚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