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曾以“垂棘之壁”為誘餌“假首與虞以代編”。楚、秦、魏等國的大夫曾借夜明珠寓意哲理,討論國家大事。秦始皇殉葬夜明珠,在陵墓中“以代膏燭”。漢光武皇后的弟弟郭況“懸明珠與四垂,晝視之如星,夜望之如月”以炫耀其富有。武則天賜與玄宗玉龍于夜明珠,玄宗又回子世宗一清珠,光照一室。唐時,一顆名為“水珠”的夜明珠,售價億萬。
在本朝時,皇室也尤喜夜明珠,曾派官員到斯里蘭卡買到紅寶石夜明珠和石榴石夜明珠,其中有數塊祖母綠夜明珠,夜色有光明如燭。但有人視為珍寶,也有人棄之如履。古代有人不識寶,曾將懸黎夜色明棄之灣濘。魏國一老農得到徑尺大的明珠,見夜色光大怖,于是丟至遠野。也有人把夜明珠當成“禍水”而“打之沙石間”。
趙昺發現雖然有些只是傳說,但夜明珠憑借其美麗、高貴及神秘在歷史上已自成一種文化了,那么自己也就有了編故事的素材。神農氏的夜礦聽著是有名,但是時代過于久遠,且這個時代其還不比現代那么大的名氣,畢竟炎黃子孫的提法還沒有出現,而其名聲也非現代那么正面,這個也就被否定了。
再有一些傳說中雖價值不菲,但是缺乏傳奇色彩,不夠吸睛;還有的不是擁有者名氣不夠,就是太過平淡,難以讓人生出占有欲。趙昺選來選去只有秦始皇陵中的那顆夜明珠比較合適,論名氣其乃是千古一帝;且其憑借武功統一六國也夠霸氣;另外此物明確記載在史籍之中,查有實證,并非杜撰出來的。
不過秦始皇的這顆珠子缺少的是傳奇,且眾人皆知早已埋在皇陵之中,難以自圓其說。但趙昺是干啥呢他就是要些素材而已,而古籍的記載往往也十分簡略,對于珠子的描述往往都是一語帶過,并未詳述,至于珠子是什么樣,有多大都沒有記載。再說秦始皇留下的傳奇夠多的了,只需稍作加工便是一個完美的故事。
這種事情當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況且蒙元自成吉思汗時代起便極為重視情報工作,如今瓊州商客往來密集,且又有大量移民進入,難保其中沒有蒙古人的探子,因而趙昺對于行動極為重要的一環趙昺沒有假手他人,而是自己完成了這項工作,于是乎這顆本來平淡無奇的夜明珠便有了全新的出身。
故事起源于徐福首次出海尋仙,但徐福回來后稟告說海里有大鮫魚,阻攔其尋找神仙。于是秦始皇便親自出馬,到東海中射鮫魚,結果從一條被射殺的鮫魚腹中得到了一顆碩大的夜明珠,夜晚中光亮如膏燭。據說此物乃是東海龍王所有,也正因為有了此物在黑暗的海底龍王才能得以生存,換言之東海龍王長生不死全靠這顆珠子的照射。
至于秦始皇沒有能長命百歲,正是因為其在巡視的途中沒有帶著這顆夜明珠才導致患病。埋入陵中也是為了保證尸身不腐,使其可以重生。而當下又出現于世間,乃是當年項羽攻取咸陽后盜掘皇陵被人偷帶出陵墓,得者為了避禍遠走他鄉,這枚夜明珠的消息也隨之消失,只余江湖傳聞。
此次再現乃是緣于一場大雨,沖垮了半邊山,因為發出異光才被人發現。據傳夜明珠在此時現身乃是祥瑞之相,得者不但能長生不死,還將成為天下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