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周邊地形復雜,且被縱橫的河流、湖泊分割成一片片區域,這可以限制元軍騎兵的機動能力,而自己則可以依靠水軍的優勢快速集結部隊,將敵軍圍在預設陣地。但是趙昺清楚線性戰術在防御上作用凸顯,但是進攻能力欠缺,結果就是圍住了卻吃不掉,或是會付出自己不能承受的代價,甚至有被敵軍反包圍的危險,迫使他們不得不撤圍。
趙昺明白戰略的實施是由眾多的戰役和戰斗組成的,一次戰斗的失敗可能不會使戰略受到影響,但是多次失敗就完蛋了。他苦思良久忽然茅塞頓開有了主意,線性戰術在歐洲大陸風行一時,但法國人卻對線性戰術做了改進,而原因就是他們太熱情了,實在受不了這種拘束,便研究出縱隊突擊戰術。
所謂縱隊,也就是將以前呈橫向排列的線形分隊改為改為縱深排列。由于正面小,所以在并不精確的火槍橫隊以及火炮面前傷亡較小。縱隊的機動性非常強,可以使大量的士兵以密集陣型快速的接近敵人,并且縱隊調動部隊更加方便快捷。而相比之下橫隊機動性極慢,因為他需要顧及整條陣線的連貫性,不能出現斷裂,因為斷裂處會成為對手的主要突擊對象,連綿的陣線一旦被突破某一點則往往會引起整條陣線的崩潰,
所以橫隊越接近敵軍,反倒速度越慢,越要保持陣線的連續與完整,但是緩慢移動的目標是最好的靶子,可隨著對方射擊命中率不斷地提高,以及射速火力密度的增加,緩慢移動的橫隊并不再適合所有的戰場環境了,只能用于防御。而相反縱隊由于各個隊伍之間是獨立的,幾乎不需要顧及相鄰縱隊,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敵軍陣線,減少部隊在火力下暴露的時間,從而降低了部隊的傷亡。
且與橫隊相比,縱陣的地形適應能力很強,尤其在在多山的地形上。縱隊也可以很容易地變換成種類不同的隊形,尤其是可以由行軍縱隊不需改變隊形直接以縱隊發起攻擊,從行軍轉為進攻幾乎不需要時間來轉換隊形,這十分有利于突然爆發的遭遇戰。
進攻縱陣可以排成多層。先頭縱陣會散為散兵線把戰斗打響,與炮兵一起給予排列成橫隊的敵人以重大殺傷,如果敵人陣線松動,后續縱隊會選擇敵人陣線薄弱處直接以縱隊隊形發起沖擊。如果前方的散兵與敵交火占不了便宜,那么后續縱隊則會展開成橫隊對已經飽受炮火和散兵折磨的敵軍橫隊用齊射的方式繼續進行震撼性打擊。
不過縱隊進攻同樣也有缺陷,相對于橫隊基本訓練需要半年,三到五年才能訓練出一個精銳老兵來說,縱隊對士兵的訓練程度也較低。由于縱隊的正面小,發揮的火力有限,所以縱隊必須要依靠炮兵來掩護縱隊接敵,在接近到敵人到威脅距離上,縱隊的前端會由于訓練不足,便因為膽怯自然散開成為散兵集群,這樣反而能通過散兵和炮兵動搖敵軍陣線。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那些普通群眾產生的軍隊往往只經過數星期的縱隊發起突擊戰術訓練,即投入實戰了。當然如此也是跟當時法國社會環境有關,法國大革命初期,由于舊軍官大量叛逃,軍隊中增加了大量的義勇軍和武裝民眾,雖然士氣高昂,但是沒有經過足夠的訓練,紀律性渙散,原地不動防御時尚能結成傳統的三列橫隊,進攻時則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橫隊作戰。
沒辦法指揮官們只好增加散兵的規模,甚至有時整營的士兵都放羊成了“散兵”。隨著法軍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隊形的作用也逐漸受到重視,通常會把營級規模縱隊跟在散兵線后面給予支持,這種戰術當時收效很好。因此趙昺想著在演習中讓各部轉而演練,并檢驗效果如何,時間上還是來得及的。若是可行,那么不僅可以增加一種戰術,還可以解決在復雜地形上進攻的問題,進而使自己的戰略得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