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速射炮是趙昺仿制葡萄牙的佛郎機。這是一種鐵制后裝滑膛加農炮,整炮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炮。開炮時先將火藥彈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裝入炮腹中,一般銃口部位會前伸至母銃管內一定距離,子銃后面又用鐵閂死死頂住避免后坐力把子銃跳出母銃銃膛,引燃子炮火門進行射擊。在炮尾設有轉向用的舵桿炮管上有準星和照門。瞄準的時候士兵的眼睛與照門、照星三點一線,對準目標發射。
趙昺面臨著和當時一樣的問題,限于技術水平,炮的子炮與炮腹間縫隙公差大,造成火藥氣體泄漏,因此不具備遠射程。但是他還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做了一些改進,子筒采用熟銅打造并做了收口,利用火藥燃燒的膨脹力增加密封性。至于效果如何,因為沒有參照物,他也不知道是否成功,但是發射實彈能有二百余步的有效射程,填裝霰彈也能打擊百步之內的敵軍,當然在五十步內的效果最好。
而之所以選用速射炮作為支援火力,主要是這種火器優于其它火器的地方只有一點,那就是便利。為了保證發射速度,每一架佛郎機都配備十個子銃,在發射的同時也有專人給打過的子銃裝填。這樣十個子銃輪番發射,子銃在母銃內隨打隨換,極大提高了效率,適合對付來去如風的蒙古人。且重量適當,炮身只有二百斤左右,便于小部隊攜帶,支上炮架就可以打,裝上輪子就便能拖著走。
有能打近的就得有能打遠的,趙昺這回仿制的是明代的威遠炮,這正符合小炮打大彈的成功典范。隨著他改進的水利鍛機的使用,全炮使用冷鍛制造而成,因此炮身堅固。使他得以屏棄了原版上的鐵箍減輕重量,只是對火炮藥室部位加厚,以增加裝藥量。
改進后的威遠炮僅重一百三四十斤,十分輕便,平常就只放在車上或者騾馬背上跟隨者軍隊移動,行動便利十分適合野戰。還設置了照門準星用來瞄準,每門火炮裝火炮八兩,使用大鉛彈一枚重三斤,小鉛彈一百枚,每顆重三錢左右。使用的時候,只需把威遠炮取下來放置在炮架上,緊急的時候甚至可以直接在地上架炮,對著準星照門瞄準敵人估測距離,然后調整火炮角度進行打擊。
威遠炮的大炮彈最大射程能達到四五里的距離,小鉛彈則很近,不過小鉛彈的最大散布能達到三十余步大概四十五米,面殺傷還是很可觀的,等到敵人進入射程,直接一輪火炮齊射打過去。大炮彈直入敵陣,打出一條血渠,小炮彈四散飛舞,清出一片血雨,勢若雷霆不可阻擋,因此趙昺賜名雷霆。但其裝填速度緩慢,因而只裝備到獨立炮兵營。
御前護軍優先裝備新式武器,大家雖然知道自己不能與皇帝的御林軍相爭,但是心中肯定也不舒服,所以趙昺還開發了兩種小型火器以安慰眾將。
提起一窩蜂,大家想到的首先是火箭,其實還有一種大型霰彈槍也叫這個名兒,明軍曾大量裝備。此槍槍管長二尺六寸,使用一枚大鉛彈重二兩,又有一百枚重一錢五分的小鉛彈,子彈全重一斤左右。其發射的時候對準敵人,鉛彈齊出勢如奔雷,射程可達半里。
一窩蜂重量較輕,平常就用一條皮帶連接頭尾,由一名士兵掛在背上就可行軍。用的時候就架在一個鐵尖架子上,銃口抬高二三寸,銃尾就用一個木樁子釘在地上,防止后坐力跳起。然后點火施放就可以了,趙昺覺著叫做霰彈炮更合適,于是賜名奔雷銃。
由于重量輕,便于攜帶,且近戰火力兇猛,制造簡便。趙昺在每個營專門成立一個火力支援分隊,配備奔雷銃十五具,作為近戰火力支援武器。若非瓊州鋼鐵產量不足,他真想給每都設立一個火力伙配備奔雷銃,提高近戰能力。
另外一種就是百子銃,也是出現于明代,趙昺有時會有種沖動,誰要是再說明軍火器低劣自己就是七天七夜不睡,也要與他們爭論一番,要知道在古代條件下能造出這些火器著實不易啊。百子銃采用長身管,因為炮管長了炮彈的彈道就越直,打的就越遠。原版的百子銃和當時的火槍都是采用用數塊鐵板相包鍛打而成的,而趙昺有水利鏜床和鍛機,可以全鋼制造,這樣可以增加強度及減輕重量。
百子銃同樣是前裝藥,以火繩點火,施放時放在一個鐵足架上,通過安裝在炮尾銎口上的木柄調整方向。攻擊方式就是用填裝在炮膛中那百枚小鉛彈對敵進行片殺傷,也可以在其中填裝一枚十幾兩的大鉛彈狙擊遠處的目標。而百子銃的適用性極強,不管是守城、野戰還是海戰都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