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劉國杰半是無奈半是惶恐地道。今天他本想盡快突破宋軍的防線,當發現其防守上的破綻后不惜代價的發起攻擊,卻始終難以打開缺口,但又讓人覺得自己只要再努把力就能突破,結果傷亡了近兩千人依然沒能成功。
巨大的損失讓益都軍士氣低落,已然陷入了崩潰的邊緣,可讓劉國杰崩潰的是自己的誤判,當宋軍突然反守為攻,他立刻明白了這道山谷中絕非只有萬余敵軍,人家這不僅僅是前來護陵的,而是有更大的陰謀在其中,自己的益都軍和上都軍只不過是他們的開胃菜而已。
不過懊悔歸懊悔,劉國杰清楚如果現在就退,在已經展開的宋軍追擊下弄不好就會全軍覆沒。所以他集合所有兵力列陣迎敵待援,同時讓禿滿那騙了自己的家伙先擋上一擋,以贏得列陣的時間。他覺得畢竟這里還是大元的地盤,調集援軍不需很長時間,只要自己堅持到援兵到來,就還有翻盤的機會,屆時也算有所交代。
但是當劉國杰看到宋軍沿著數里長的戰線齊頭并進滾滾而來,在行進中便將騎軍殲滅時,他的心就涼了半截,這表明其不僅防守有方,在野戰中也同樣對敵有策。而在攻陣時眼看宋軍冒著箭雨仍然能不顧傷亡,保持整齊的隊形前進,他的心也就涼透了。
作為一個作戰經驗豐富的沙場老將,劉國杰曾無數次對敵,能夠臨陣猛進的軍隊他見過不少,可直面敵軍的槍口,夠保持陣型不亂,迎著敵軍的齊射,快步向前,不開一槍進行反擊,直至四十步才開火的還真沒見過。他知道這不僅需要嚴苛的紀律約束,還要求全軍上下有著極大的勇氣才能做到。
劉國杰自認自己的益都軍無法做到,而放眼整個元軍,也許只有大汗的怯薛軍可以與其比肩。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宋軍的一輪齊射便打死了百夫長以下的軍官二十余人,普通兵丁五百多人,傷者無算,瞬間便沖開了他們的陣腳,同時也將他們的信心擊潰。
面對棄陣而逃的兵丁,劉國杰連斬十數人才在宋軍連番齊射和步步壓迫下勉強沒有崩陣,但是防守兩翼的上都軍卻搶先開始潰退,這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誰都知道失去兩翼的防護,他們將面臨被宋軍分割保衛的境地,劉國杰此刻的心情真是無法表述,長嘆一聲下令后撤在谷口重新組織防線。
不過劉國杰已經不奢望能夠將宋軍堵在山谷中,只求免于被敵尾隨追殺,畢竟現在四條腿的已經指不上了,只希望可以減少些損失。但他忘了自己的構想是建立在己方損失慘重,士氣全無的基礎上,撤退命令一下便放了羊,誰也不想跟這些變態的宋軍作戰了。
此時的宋軍再也不是剛才那樣慢吞吞的前進了,而是變橫隊為縱隊,在后快速追擊,他們先回以散兵快速突進潰退的人群,然后迂回攔截,將他們從大隊中切割出來,然后大隊隨即跟上,若是反抗便有人先當頭一槍,而后上前不管死活挺槍便刺,沒死的便也死了。
若是圍住的人多,而宋軍則會三、五個一群集體作戰,鮮有單打獨斗的。遇有強手,會有一人上前與其纏斗,另外兩人則從旁伺機偷襲,一旦露出破綻就會被刺于槍下。若是落了下風,若是槍中還有子彈,便會毫不猶豫的先干掉對他們威脅最大的敵人,然后會背對背相互掩護,共同攻守。但是這種技術用到的時候很少,似乎只要被分割出來多數人都會棄械投降。
“萬戶,谷外發現宋軍騎兵”劉國杰被潰兵簇擁著向谷外沖去,這時有親兵滿頭大汗的擠過來報告道。
“上都軍呢他們沒有攔截嗎”劉國杰聽了急問道。
“上都軍已被敵騎軍攔截,雙方正在激戰,我軍是否相助”親兵回報道。
“助個屁啊,快走,回紹興”本已面如死灰的劉國杰聽了卻是精神一振,對親兵罵道。他清楚被步軍追擊還有一線生機,可若是被騎兵纏上就是死路一條
方勝接到可以發起進攻的信號后,立刻領兵從山谷東側的灘涂之地開辟的的通道向谷外機動,但是他沒有貿然發起進攻。陛下的命令很清楚,要待敵騎軍撤出山谷時發起攻擊,萬勿與他們對陣廝殺,且待敵潰敗后要緊緊咬住,勿要拉開距離。若敵突圍也勿要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