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在下避隱于城中,喜歡搜羅些奇聞異事,記錄市井變化,繪制了一張城圖獻于陛下過目”周密早已獲知自己前來的目的,也做了些準備,從袖中取出一卷圖冊雙手捧著送上。
“王德,換張大些的書案,掌燈”王德接過送上展開,趙昺發現其中既有臨安總圖,也有重點區域的分圖,大喜地道。
東西很快備齊,趙昺在書案上鋪開圖冊,鄭虎臣在左手,周密在右手,他對不明之處一一詢問。周密為他詳細解說,由于對于臨安基本情況有所了解,而宮城被焚毀,因而重點先放在此處上。使他對宮城有了了解,畢竟那里仍將是自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駐蹕之地,從哪里進攻還需斟酌。
臨安原為地方政權吳越國的都城,由于其經濟基礎好,宋室南遷被選定為南宋都城,改稱臨安。此后便擴建原有吳越宮殿,增建禮制壇廟,疏浚河湖,增辟道路,改善交通,發展商業、手工業,使之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被蒙元攻陷,前后共計一百三十八年。
宮城在城南端,位于鳳凰山東麓,周長九里,城墻夯筑,是在原臨安府子城基礎上增筑而成的。而這南宋皇宮相當獨特,其一我國歷來以北為尊,君王坐北朝南,皇宮自該雄踞北部,而南宋皇宮卻一反常態,御街在北、皇宮在南;其二南宋皇宮大概是史上唯一一個依山而建的皇宮,以南北走向的鳳凰山、將臺山的東面山體為障,形成三面宮墻一面山、西高東低的不規則方形。
臨安城內有一條縱貫南北的中心御街,街兩旁店鋪林立,是全城最繁華的街道。在街的東面有兩條運河。城內有四條橫街,橫街間為小巷,民居常常是前街后河,充分利用了河道的便利。這種縱街橫巷,前街后河的街道系統,十分適合于南方。
古人也不傻,大殿自然是建在山下平地,山上主要是一些亭臺樓閣,但是在那場大火中,宮殿全部被毀,中樞所屬的各部衙門也皆被焚,只有山上、山下的一些宮殿幸存。宮城大部成為元軍屯駐之地,遺址進一步遭到破壞,而楊璉真迦又在原大殿基礎上建廟,拆毀了殘留的基礎。
讓趙昺覺的有意思的是皇城皆按汴梁故宮所建,但并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其實皇城中房屋還是很緊張的,即使皇城內建筑也不能幸免。主要宮殿一般都規模不大,其長寬高矮僅與大州衙署的設廳相仿佛。而位于皇城南部的大慶殿,功能上相當于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系皇帝正衙所在,竟然是在舊日州治的“射殿”基礎上改建而成的,當時宋皇室的尷尬境地可見一斑。
更為有趣的是,正衙大殿不僅屬于臨時改建,而且還得一殿多用,史載“朔望則權置帳門,以為文德、紫宸殿。按射則以為選德,策士則以為集英”。可見由于安排不下太多的宮殿,一遇到其它事宜,便只好靠臨時更換殿牌來行使其它宮殿的職能。
高宗趙構退位后,禪位給兒子孝宗。其侍奉高宗極為恭謹,可皇城里面房屋緊張,哪里還能找出地方來給父皇養老孝宗于是看上了原來御賜給秦檜住的太師宅。紹興三十二年,秦檜舊宅搖身一變為德壽宮,退休后的趙構便遷居于此,號為北內。淳熙十六年,孝宗仿效高宗內禪,將皇位傳給兒子光宗后,仍退居于此,只是將德壽宮改名為重華宮。而宮城中像這樣原地改建或者一屋多用的情況非常普遍,并非想象的那樣大興土木。
“耗百年之功興建的宮城,卻毀于一場無名之火,大火燃了數日不熄,滿城百姓南望痛哭不止,其景令人唏噓感嘆”周密講述完畢后不僅飲泣不止。
“公瑾先生勿要難過,朕此來就是要收復故土,回還故都的。”趙昺嘆口氣道,“先生之意,城南宮室皆廢,而市井之地卻無受損了”
“正是,除宮城外,余皆幸免。今宮城已成荒野狐兔出沒之所,少有人跡,羅城為韃子和色目人所占,其衙署皆在其中,我朝遺民皆被逐到外城及城外郭城、市鎮。”周密言道。
“朕昨日途經所見,臨安城防似已廢棄,對否”趙昺又問道。
“陛下,臨安城墻高三丈余,橫闊一丈多,城門和形制一般都建有樓閣,水門都是平屋,城墻門洞即舟楫通利之處。淪陷后,韃子明文禁止修建城墻,城門毀壞了很多,城樓坍塌,大部已失功效”周密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