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宗皇帝病重的時候,史彌遠派門客余天錫自民間尋來宗室趙希瓐之子趙與莒,接至臨安,并請鄭清之教導,后被立為沂王趙抦之后,改名趙貴誠。同時史彌遠又離間寧宗、楊皇后與趙竑,進言再立趙貴誠為皇子。雖然寧宗不許,但是趙竑此刻所做的不應該是沾沾自喜,而是要心生警惕,將其視為競爭對手。若是相當皇帝,便設法把其除去,不想當就趁早讓地方,免得日后遭罪。
再有就是在寧宗駕崩之時,趙竑應該是第一時間獲得的消息,他就應以皇儲的身份迅速封鎖宮禁,禁止無關人等進入,以免節外生枝。而其顯然什么都沒有做,史彌遠請國舅楊次山之子楊榖、楊石一夜之中七度進宮,以楊家禍福生死勸說楊皇后,使楊皇后終于首肯換人,史彌遠立刻遣使至沂靖惠王府,宣召趙昀入宮,在最后一刻搶先一步登基,他入宮后一切都晚了,被殿前都指揮使夏震壓制其頭向新皇行了大禮。
而被貶湖州之后所做的事情更是幼稚,稍微有些腦子的人都會清楚紅襖軍的李全不過是蛇尾兩端的草寇,又遠在山東,能否聽從他的調動。另外他也不想想即便李全肯來,二十萬大軍能否金軍的眼皮底下越過黃河、長江來到湖州。就算其神一般的進入宋境,大宋能否任其大軍逼近京畿之地
不過趙竑傻不拉幾的就信了潘壬的煽動,也不琢磨下其只是一個尚未畢業的太學生,連個官職都沒有,就憑根兒舌頭就能說動李全那老滑頭出動二十萬大軍。事實上李全在山東日子也極為艱難,要靠朝廷的接濟才能過日子,就連他老子都算上也沒有那么多人,號稱二十萬不過是想多騙些救濟糧罷了
趙竑就指望這樣的人來幫助自己造反能成功嗎趙昺以為就是癡人說夢,若是他遇到潘壬這樣的先將其綁縛朝廷,免受牽連。而起事之后,當發現人不過百,援軍無望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其實是隱瞞真相,卻不是任那幫瘋子發檄文、貼布告將事情搞大。待宣揚出去的時候,即便他又率軍平叛也是黃泥掉到褲襠里,不是屎也是屎了,如何也逃不脫干系。
趙昺要是遇上這樣的事,肯定也是將他們都殺了,根本都不用采取什么暗殺的手段。而像那些進言要求平反者,還用什么其它理由,一律以同謀明正典刑,啰啰嗦嗦反而授人以柄,顯得自己心虛。所以從皇帝的角度上來說,不論是趙竑的死,還是諸多進言者被罷官流放哪個都不怨
而趙昺也發現這些文臣不僅如太祖所言想造反不容易,腦子似乎也不大靈光,理宗與史彌遠為“偽學逆黨”案平反昭雪,把原先差一點被“加少正卯之誅”的“大奸大憝”朱熹捧到九天之上,一會兒“追封信國公”,一會兒“改封徽國公”,一會兒又“詔恩從祀孔廟”,卻偏偏不肯為濟王趙竑的冤案平反昭雪那是為啥因為平反昭雪,就意味著自己對自己的否定
偏偏謝太后在國家將亡之時,有病亂投醫,想以為趙竑平反讓上天息怒,結果白忙一場不說,反而留下后患,給趙昺找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