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太后這是想要做什么呢”趙昺直起身子有些驚訝地道。他當了這么長時間的皇帝,可以說宮中上下皆布有眼線,再有行走于灰色地帶的事務局在握,朝野有個風吹草動他這邊都會很快得到消息。
“太后替官家除去兩個大惡,豈不是好事嗎”王德接過小皇帝手中的杯子笑著道。
“還有什么事情嗎”趙昺微微點點頭,似乎有些明白太后將他趕出城的意思了。
“聽說陳宜中接連向太后寫了幾封悔過書,希望太后念在當年的擁立之功能饒過其罪,另外還有件好事”王德笑著道。
“看你笑的賊兮兮的,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事”趙昺推開其湊過來的臉道。
“官家,是大好事。”王德依然笑著湊到小皇帝的耳邊道,“竇興遣人傳來消息,太后前日召見了陸相、應知事、劉知事和徐尚書,要為官家選后。”
“選后”趙昺聽了又是一激靈,驚訝出聲道。太后回來沒幾天,卻是接連做出讓他極為意外的事情。
“對啊,太后讓他們在朝中眾臣中擇選適齡女子登錄待選,這豈不是好事。”王德連忙扶住小皇帝道。
“太后到底這是要做什么呢”趙昺向后一仰又靠到榻上,擺擺手讓眾人全部退下喃喃道。
趙昺對于大婚并不感興趣,滿打滿算今年才滿十四歲,在前世這個年齡還在上初中,尚屬于少年兒童,談戀愛還得挨批,更不要說結婚,就是結了也算童婚,還得挨罰。可如今自己的婚事已經提上日程了,且成立了專門的班子來操持,但能給自己找個什么樣卻非他能做主的。
在封建時代,皇帝挑選皇后有所謂“為天下擇母”之稱,是最莊嚴不過的婚事。對于后妃的家世,朝廷當然要事先嚴加考核。而歷代的皇帝選后標準是有區別,不過趙昺清楚宋朝皇室的婚姻還是有所耳聞的,歷代皇帝選妃子出現重德輕色傾向,開始推崇有德行的女子,崇尚莊重之美。且后妃大多選自高官尊貴之家,他們們要遵循禮教,溫柔恭順,嚴厲寡言。這就是為什么在宋朝的后宮很少有因為美貌而受寵的妃子了,所以想找個賊漂亮的媳婦就得看運氣了。
后世常言宋代婚配不問門閥,其實什么都是相對的,而說實話大宋朝權貴無數,但趙昺知道稱為門閥的在此時還不一定有。按照傳統制度,高級官僚家庭并不等于頭第門閥。所謂門閥,又稱四姓,這包括膏粱、華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等幾個等級。
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待郎、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很清楚,判斷一個家庭屬于門閥與否,關鍵之一在于是否三世連續做高官。
依據這個標準,在宋代的十二個出身于高級官僚家庭的后妃,即所謂“公卿大夫之女”當中,夠得上膏粱、華腴、甲姓的絕無一人,可以算作乙姓者也獨一無二。她們的父、祖輩大致不外乎下面兩類人
一類是亂世英雄,他們幾乎都是生逢亂世,以戰斗取富貴的,究其本來出身,實在微不足道,不過粗人而已。就三世而論,在宋代難得的聲勢顯赫之家,也算不上頭等門閥,只夠個“乙姓”而已另一類是布衣卿相,他們大多靠科舉入仕,直至位極人臣。俗話說得好,富不過三,換在這里同樣適用,三代人中都有兒孫能入相的,趙昺覺得比零能大個零點零零幾。
所以趙昺覺得后世人以為婚姻不問門閥是時代的進步,其實夠虛偽的,實在是因為從中選不出來了。轉而說什么不欲選于貴戚,最理想的是所謂的小官門戶,也就是中、低級官僚之家擇選,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過作為歷史邁過嚴格的門閥政治時期,進入了典型的官僚政治階段的標志方面來說,勉強能算是個歷史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