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車輛的重心越低,穩定性越好,現代賽車底盤恨不得直接貼在地上,就是追求穩定性的結果。大尺寸的車輪必然抬高了車廂,使重心上移,而趙昺為了兼顧通過性和穩定性在設計上采用了下沉式車廂。這樣不僅解決了重心過高的問題,還使車廂內的高度增加,提高了容積和乘員的舒適性。
在保證乘員能夠直起身的前提下,趙昺將下沉的部分改造成了儲物箱,用以盛放乘員的隨身裝備及儲備糧食和飲水,如此來提高自持力和活動空間。他既然是這方面的專家,自然會設法利用所有的空間,馭手的座位也當然不會放過,被改成了儲物箱,里邊放置兩把斧子、兩把鐵鏟、兩把鎬、兩把鋤頭和一套修理工具。
車廂的箱體,趙昺選用耐腐和強度及價格上比較合理的松木板,考慮到當下弓弩的威力,三寸的木板防御力足矣。因而除了底板,側廂板和頂板都是這個尺寸。最為有創造性的是車廂的左、右廂板采用的飛翅結構,也就是兩塊廂板都可以整體掀起,形如張開的鳥翅。這樣既不必像偏廂車那樣考慮在戰時車輛的方向,且廂板掀起時可以提高車頂的高度,便于放散火器釋放時產生的硝煙。
為了方便射擊,在每側廂板上開有五個射擊孔,高度正好使槍手保持立姿射擊。而兩側廂板上較低的位置趙昺分別設計了可折疊的椅子,使乘員在行車時可以坐下,減少疲勞。車的寬度也能讓士兵橫向躺著伸開腿,能夠在車上舒服的睡覺,不必睡帳篷了。除了在一側廂板上設計了一扇與胡斯戰車相似的小門,方便乘員上下外,他還在底板上留了個活門,作為逃生和襲擊敵軍之用。
馭手的駕駛位自然在車的正前方,方便他們觀察前方路況,若非苦于沒有條件,趙昺還打算裝上兩面后視鏡。而為了保護他們的安全,不僅兩側裝有護板,車頂也向前探出,為他們遮風擋雨的同時,還能夠防護從天而落的流矢,反正能想到的,他皆盡力做到了。
盡管趙昺已經考慮到了戰車應該具備的一切條件和人機結合,但是他最為擔心的卻是戰車的自重問題。這絕非是多裝或少裝一些東西的簡單問題,而是牽涉諸多問題。首先就是車輛自重太大,通行能力受限,在松軟的路面上很容易陷車,不僅會降低行軍速度,還要不得不考慮行軍路線。遇到河流更是麻煩,要想到橋的承受力,架橋時也要進行進一步加固。
再就是牽引力的問題。按照通行的算法,一匹挽馬長途行走的拖拉力量等于它體重,而趙昺能選擇的挽馬范圍很窄。現下他無法弄到歐洲和西伯利亞地區的重型挽馬,而廣西和大理馬體型太小不足以勝任,只能別無選擇的采用蒙古馬。
蒙古馬的體重大致在六、七百斤之間,牽引力也就是在六百斤左右。若是用兩匹馬就是能拖拉十石左右,采用四輪能有所提高,但也不會太高,這樣一來車身過重,載重量就只能相應的減少。而這又僅非增加馬匹的問題,要知道一匹馬每天消耗的糧食等于五個人的量,這就加重了物資補給的壓力,就是說要用數倍的消耗來增加運輸量。因此趙昺要求安裝到車上的每一個部件都要稱重,并做好記錄,以便能精準的做出改進。
趙昺身邊的人都知道,在他試制新物件的時候,向來不會吝嗇金錢。不過他這次沒有開出重賞,卻也掏錢為所有參與的人員改善伙食,大魚大肉管飽。而輜重營的軍兵也與小皇帝一起干活兒為榮,兩天后在他們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第一輛樣車的制作。
可以說樣車基本達到了趙昺的設計要求,但也不出所料的超重了。他的設計前提是一輛戰車可以搭乘一個十四到十七人的戰斗組,其中包括十五名火槍兵和兩名馭手。算算僅乘員及他們的隨身裝備就在一千五百斤了,兩匹馬是肯定拖不動了,只能選擇四匹馬進行牽引。可即便如此加上車的重量都很勉強了,更不要說攜帶更多的輜重了。
趙昺只能在車上打主意了,他發現車的重量最大的部分,除了車輪、車軸,就是車體框架了。車輪的主意就不要想了,而他知道同等直徑的鐵管和實心鐵柱強度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承重力是一樣的,但是不僅節約了材料,還減輕了重量。
于是車軸變成了空心鐵管,底部框架和底板也采用韌性和強度不輸于或強于木材的竹子,從而減輕車體的重量。但是趙昺仍不滿意,而主意只能打在廂板上了。這問題十分棘手,薄了防護力減弱,那就得不償失了。但是難不倒他,經過試驗后,他選用夾層結構廂板。
最外層仍用松木,但是厚度僅為一寸,中間采用稻草編織的草墊,并經過碾壓后提高其的強度,減少厚度,內層則用不足半寸后的木板夾持。如此一來不僅減輕了重量,還降低了成本,畢竟這里是水稻種植區,稻草除了燒火基本沒有任何用處。
在趙昺的不懈努力下,車的重量終于降到了七百斤,足足減去了五百斤之多。可不要小瞧這點重量,若是改為糧食,足夠一車人吃上一個月了,換成火藥和鉛彈足夠他們打一場戰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