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爭論又起,主持此事的陸秀夫不免憂心重重。他清楚大宋皇子行冠禮其實始于真宗時期,但并非是所有皇子都有這個福氣;徽宗是冠禮復蘇的主要時期,皇子基本都行冠禮。可南渡之后,皇子冠禮再度廢弛,僅在理宗朝對皇子行冠禮,所以皇家是否行冠禮主要取決于皇帝的意愿,而非受禮法所制。
如此問題就來了,小皇帝主動提出要行冠禮,一者是其要遵從禮制,以免落人于柄,留污名于青史。但這么多年來,小皇帝行事又何曾謹遵過禮法,祖宗留下的那點兒東西都跟破抹布似的,用得著就抖摟出來,沒有用了便棄置一旁。且其最不喜繁瑣的禮儀之事,能省事就省事了。
若是這么一來事情就更麻煩了,那么小皇帝要求行冠禮就是故意搗亂,也就是為了第二個緣由其不想大婚。陸秀夫知道小皇帝曾言韃虜不除,不謀家事,這其中亦就包括大婚之事。且他知道其對此次立后之事并不滿意,若非太后一味堅持,其又孝順,只怕早就翻臉了。
這么多年來,大家都知小皇帝行事,若遭到眾人反對時,卻又無力反抗時,就會故意搞事,弄得大家左右失策,最后還得按照他的想法去做。當下其要行冠禮估計就想到其中會有爭執,且古制是二十而冠,那么他就又有理由拒絕行冠禮,而推遲大婚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他也就成功脫身了。
陸秀夫越想越是這么回事兒,而問題是太后這次也是鐵了心的要陛下大婚,其原因自不必多言,且已不讓其親政相脅,逼其就范。可前時應節嚴和劉黻奉太后之命前往集寧寺,亦想以此為由說服小皇帝,卻不僅未能嚇唬住其,反而被其一番棄國而走的言論嚇了一跳,好生安撫,又以大義相勸才打消其這個念頭兒,算是勉強應了。
當小皇帝回宮后,也是表現的極為恭順,依照太后及大家的要求立吳氏為后,并安排了妃位。接著又開始變賣內藏庫的物品籌措資金,以備婚事之用,還主動過問婚禮籌備之事。大家都為其已經轉了性子而高興的時候,陛下突然抓住了婚禮安排上的漏洞,發起了反擊,而這個理由卻足以能說服太后,其也不能違禮行事啊
陸秀夫想清楚其中因果,不禁長嘆一聲,這太后與小皇帝娘兒倆較勁,卻殃及了群臣,讓他們是左右為難,上下不得。不過憑心而論,他還是希望小皇帝盡快親政,當然這不止是因為其以自己為首相多年未動其位而心生感激,同時也是為國著想。
回望自小皇帝于先帝陵前繼位之時,行朝屢戰屢敗,不得不避于海上。而陳宜中的出走更是再度削弱了行朝的實力,彼時張世杰以樞密使身份總領軍政,眾文臣或是依附,或是敢怒不敢言,說朝廷命懸一線并不為過。其這時力挽狂瀾,大廈將傾之時,連敗蒙元大軍,才獲得了喘息之機。
接著行朝瓊州,小皇帝憑借自己的才智和魄力,不僅成功收回了權力,還解決了行朝中的諸多積弊,率領軍民渡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其文治武功,不僅陸秀夫不得不嘆服,滿朝文武又有幾人不敬服,可以說小皇帝的智謀和能力不輸太祖,比之前朝歷任皇帝強之數倍。
而當前小皇帝離朝休養,太后臨朝聽政,朝中上下雖也運行平穩,并未出現什么亂子。但是陸秀夫明白,這不是太后有治國之才,恰恰是小皇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且其并未遠離京師,仍暗中左右著朝政,使宵小不敢亂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