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樞密使張世杰啟奏,近日機宜司報告蒙元高麗水軍有南調跡象,而駐于淮西的蒙軍也在砍伐樹木,制造巨筏,似有南侵之意,提議早作準備。戶部尚書陳則翁則上奏,如今國家暫時以鹽鈔代錢,卻又是金銀與銅錢、鐵錢并行,導致各地幣值不一,已有混亂之相,還要早些統一幣值。其他官員也就各自情況分別上奏,以求圣決。
散朝之后,趙昺又留下眾宰執議事,要求他們就國是、俢敕和兵事各自發表見解,并上奏表詳述。又令樞密院與在京的眾將就當前戰局制定預案,商定作戰計劃,然后再行公議。而回到后宮后,他仍覺心中不安,想想還是錢上的事情,這可不是小事情,一旦此事上出了問題,事情就大了,將嚴重影響到經濟發展,甚至會引發危機。
要知道古代中國在元以前,皆是以銅錢作為法定貨幣,一般都是以一千文為一貫,但在各個時期又會發生波動。唐朝后期,開始明著減少,朝廷宣布八百個就算一貫,到了五代十國,越來越少,越來越亂,宋初各地一貫有多少都是自己說了算,有八百的,最過分有四百八的,朝廷統一為七百七十文錢等于一貫。但是地方上面未必會嚴格執行。
而令趙昺不解的是,大宋朝和其他大一統朝代力求幣制統一不同,從一開始就顯得有氣無力,幣制從來就沒想過要統一。中原等大部分地區用的是銅錢,四川專用鐵錢,川中鐵錢不得外流,外處銅錢也不得流入川中,陜西、河東銅鐵錢兼用,福建、嶺南等個別地區也用鐵錢。使用鐵錢的四川,“市羅一匹,為錢二萬。”
且與歷代不同的是漢用五銖錢,唐朝用開元通寶錢不多的幾種重寶錢,而宋朝以年號錢為主,宋朝改元頻繁,北宋有二十七種年號錢及三種非年號錢,南宋有十八種年號錢及三種非年號錢。幣值又有不同,傳統的一枚一文錢稱作小平錢,錢的幣值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等,材質有銅錢和鐵錢還有銅鐵雜鑄的錢,其中銅錢又根據成色不同而幣值不同,錢的名稱有元寶、通寶、重寶等等。各個的錢監鑄造的錢幣,很多只能在指定區域流通。
銅錢的含銅量與幣值有很大關系,唐朝的開元通寶含銅量在八成左右,宋朝越來越低,宋初在六成左右,徽宗時蔡京鑄的夾錫錢,銅只有五成多,卻一折銅錢二。當十錢的含銅量不超過小平錢的三倍,但是幣值卻是小平錢的十倍。
按照市場規律,劣幣驅逐良幣是不可阻擋的。銅錢,尤其是小面額的銅錢,大量退出流通領域,卻流入儲藏領域,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大面額的銅錢,鐵錢通用的地區,鐵錢自然把銅錢趕出市場。民間造假鈔的自然盯著折十錢,各種民間盜鑄,把三個小平錢熔化可以鑄造一個折十錢,大利所在,根本無法禁止。
到了南宋,北宋錢幣的各種弊政,南宋繼續存在,為了防止銅錢流入金國,江北、四川用鐵錢本位的紙幣,經常下令禁止銅錢流入江北,同時還大量使用紙幣,銅錢的含銅量繼續慢慢減少,而且朝廷鑄造的銅錢,往往被外國船只用各種海外貨物換走。
最后到底大宋的錢有多少種規格,很難統計,趙昺反正弄不明白,他估計加起來最起碼總有幾百種。這便導致各種規格的錢幣之間的兌換出現了問題,而朝廷也是朝三暮四,改用、停用,改變幣值是家常便飯,同樣的錢,“荊湖、江南、兩浙、淮南重寶錢作當三,在京、京畿、京東西、河東、河北、陜西、熙河作當五。”不同地方的幣值也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