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之所以保留這個作坊,還好吃好喝的養著他們,起初只不過擔心那些專業人才流散到社會上,轉而重操舊業,那就是害人害己了。可若是將他們都處理掉,說實話他還真有些舍不得,于是轉而讓他們印制鹽鈔,誰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如今又能派上大用場。
“陛下,屬下還有個建議,可否將今年夏稅中收繳的絲帛暫留于地方,稍緩收入兩庫之中”莊世林見小皇帝并沒有生氣,轉而又提出了一個建議。
“為何”沒等趙昺說話,陳則翁就急了,要知道夏稅之中絲綢、錦帛是一項重要的收入,若是存于地方就有可能被挪用,損失卻要由戶部來承擔。
“陳尚書莫急,先聽聽他的理由”趙昺壓壓手,讓陳則翁坐下,又指指莊世林道。
“陛下,屬下突然想起一則前朝趣事,也許有助于新幣發行之事”莊世林笑笑說道。
聽著莊世林的故事,其雖未點明是何朝何代,但趙昺以為故事這家伙就是自己編出來的,借以言事。故事大意就是人們買賣商品用的是鐵錢,這鐵錢很重,很不適宜攜帶。有一個官員便上書朝廷要求廢止鐵錢,朝廷決定換幣,但要很長時間才執行。但不知怎的,京城里人都傳鐵錢馬上就要廢了,得趕快花掉。
為此大家爭著用鐵錢買東西,可是賣東西的人也知道鐵錢要廢了,所以不肯收鐵錢。買賣雙方于是起了爭執,整個京城為之騷亂,許多商人甚至關了店鋪。一時之間人心惶惶,城內一片蕭條景象。朝中的官員又上書要求禁止這種情況,盡快取消鐵錢,可新錢又無法及時上市。怎樣平息風波呢一位大臣提出
如果突然禁止鐵錢的使用,人們會更加疑惑,更加騷亂,不如召來絲絹商,讓他們把家中的絲絹拿出幾百匹去賣,說“凡是買絲絹的一律要交錢”,這樣一來,鐵錢就容易集中在幾個商人手里。然后朝廷再對幾個絲絹商人進行新幣的等價交換。這樣,市場的秩序可以穩定,人心也就安穩了。
“陳尚書以為呢”聽完了,趙昺看向陳則翁問道。
“陛下,屬下以為莊主事此計甚是高明,可以從中借鑒”陳則翁向莊世林拱拱手,又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