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揚州”
“有何不妥嗎”看著眾人驚異的眼神,趙昺摸摸下巴不解地道。
“陛下,揚州已非昔日之揚州,如今早已衰落”應節嚴笑笑道。
“揚州衰落了”趙昺聽了有些失落地道。在他的印象中,揚州起碼在隋代開通運河后便成為繁華的代名詞,隋煬帝三下江南到揚州,又有騎鶴下揚州,身懷十萬貫的說法,明清朝時期鹽商會聚,富可敵國,還形成了所為的鹽幫菜。怎么大宋朝就衰落了呢
“陛下也許不知,揚州之富也是來自于海貿”應節嚴解釋道。
趙昺聽了也漸漸的明白了。古代社會的商品經濟繁榮主要依靠的是自然條件和交通條件,特別是水陸交通尤為重要。水路運輸,運貨量大,費用低,因而商業發達的城市大多出現在大江大河流域。優越的交通條件是商業發展的基礎,古今皆是如此道理,揚州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其優越的交通環境。
揚州位置獨特,靠近長江口,在唐之前的很長時間中,海舶可以從海上直接駛入長江,停靠在揚州的揚子津進行貿易。但是終架不住滄海桑田,由于泥沙的淤積長江北岸已與瓜洲連為一體,以致海潮根本無法進入。一方面是由于得不到海潮的沖刷,再加上運河經過屢次整治,已經渠化,與周圍的天然湖泊分離,得不到湖泊的泥沙調節;另一方面是由于唐末在江淮地區連年發生軍閥混戰,使運河遭到人為的破壞。
這樣長江的遠離,運河的淤塞使這座著名的商業都會繁華全無,就使得揚子津失去了港口的作用,當時的與揚州繁榮最有關系的運河此時也是“運路久梗,葭草堙塞”。而位于運河入江口的瓜洲鎮取代其地位日益繁榮起來,到了宋元時期,更是發展成為“繁盛殷埠,甲于揚部”的綜合性港口。另外海潮無法到達,海船自然也就無法再像以前那樣停泊到揚州城外,其對外貿易的部分也分別為后來的上海、太倉、杭州等城市所取代。
此外,趙昺也深知當社會環境比較安定的時候城市經濟才能有發展的空間。一旦國家或是地區進入戰時狀態,大批的勞動力脫離生產,經濟發展也就根本無從談起。到了宋朝南渡之后,江淮地區先后成了金、元與宋的主戰場,進一步的衰落了,揚州“廣陵大鎮,富于天下”的美譽也名不副實了。
而基于前世記憶的趙昺也就產生了誤判,再攻揚州也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