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步鎮的繁榮當然也與其特殊的軍事地位有關,其和長江南岸的棲霞渡互相銜接,同時也是戰略要地,古時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曾率步騎十余萬南下,便設行宮于瓜步山上。山盤為道,設氈廬,隔江威脅建康。其還于山上建有佛貍祠,當年嘗敬神賽會,以頌武功慶升平,以炫耀于南朝。
五代十國時期,周世宗顯德三年,趙匡胤與南唐兵交戰于六合瓜埠之間,砍殺唐兵五千余人,余者爭舟渡江,溺死甚多。次年趙匡胤又以兵十萬,大破南唐李璟于瓜埠。南宋建炎四年,抗金名將韓世忠曾以八千人大破金兵于黃天蕩,后來金兀術十多萬軍隊即從瓜步敗退。
作為江防要地,蒙元自然也不會輕視,設置都萬戶府后,在此設置千戶所鎮守。而派出的突擊小隊僅用兩個伙,二十余人,大家起初都以為他們身處絕境,在一個千戶的圍剿下,實難以幸存。但就在此時,他們竟然有一人從山上縋崖而下,利用暗夜橫渡長江潛回了南岸求援。
眾人這才得知,這個小隊在遭到圍剿后退到瓜步山,此山是一座孤山,只有十余丈高的小山包,卻十分險峻,易守難攻。他們搶先占據有利地形,扼守上山的小徑,打退了敵軍十數次的進攻。敵軍在付出近百人的傷亡后,便封鎖了所有下山的通道,欲將他們困死在山上。當下突擊小隊已有三人陣亡,數人負傷,但仍有戰斗力,只是山上無水,亟待救援。
一軍都統陳鳳林得知后,數次遣兵渡江營救,但是由于偷渡的兵力有限,無法突破敵軍的封鎖,反而遭受到了傷亡。而蒙元方面發現宋軍渡江進行營救后,也加強了對江岸的防守,使救援更加苦難。陳鳳林以為當前情況,靠小部隊是難以救出被困的小部隊,需派遣大軍強渡大江,發起登陸作戰才有可能成功。
在接到陳鳳林的急報后,朝中出現了兩種聲音。趙昺堅持不惜代價的要救出被困在江北的士兵;可幾位宰執以為,為了十幾個人動用大軍,甚至付出更大的傷亡完全沒有必要。而如此也可能會引發與蒙元間的大戰,且與初時定下的以攻為守的策略相勃,所以不同意再行采取營救行動。
趙昺聽了卻是勃然不大怒,他曾在成立帥府軍之初就曾言自己絕不會丟下一位袍澤兄弟,即便陣亡也會帶他們回家。因此他們不但難以阻止營救,反而讓他堅定要親自前往的決心。眾人又是講事實、擺道理,甚至要請出太后來勸,可都未能說動了他。
最理解皇帝的還是應節嚴,他與幾位宰執言,小皇帝不惜代價的去救十幾個人,看似有些得不償失,但卻能極大的提高士氣,增強凝聚力,進而鼓舞百姓,實乃大義之舉。再者攻入江北,可以向蒙元表明己方非是沒有強渡大江的能力,以此可以警告他們不要擅起邊釁,這也并不違背初衷。且小皇帝如今決心已定,強行阻止的話,即不合君臣之道,還可能引得君臣失和。
勸服眾人之后,應節嚴又與小皇帝約法三章時間以十日為期,必須在殿試前回京;以長江為界,無論發生什么情況,都不等過江;此戰速戰速決,不能自己擅自決定擴大戰斗規模,引發兩國間的全面沖突。趙昺當下便應允了,并當下立誓絕不違約。
如此一來,眾臣算是同意小皇帝出京,但是趙昺為了不影響當下即將開始的科舉考試,再者黃海之戰尚未結束。他決定還是要秘密離京,由太后暫時監國,但頒布詔令必須由半數以上的宰執簽署才可頒發,而他只帶侍衛營出京,倪亮依舊留守京中,鎮守京畿,保護皇城。
趙昺擺平了諸位宰執,卻未能過了幾位老婆這一關。鑒于他以往的劣跡,她們認為其絕對不會信守什么誓約,因為開戰前他曾言盟約就是張廢紙,誰要是遵守那就是最大的傻瓜,也沒見誰因為此而被雷劈了。所以解決不同意皇帝前往建康,可幾個小姑娘豈能說服老奸巨猾的皇帝,她們也不可能拗過趙昺的,最后居然想出要派人監督的辦法。
幾個小姑娘商量了半天,這一路前去要乘舟騎馬,而會騎馬的也只有陳淑、李三娘和王妤。可陳淑現在代管后宮,自然不能前去,李三娘曾領兵作戰,當仁不讓的要去。但眾女又擔心其最是聽皇帝的話,屆時反倒成了幫兇,于是又加派王妤共同監督。
于是乎,當夜趙昺率侍衛營秘密出城,搭乘御前誰軍的輜重船離京。按照他的計劃是乘舟沿運河到丹徒,然后騎馬趕往建康,這樣速度最快,也最節約時間,因為被隔在江北的那幾個人危在旦夕,早一點到達便多了幾分被救的希望。
上船后,李三娘畢竟行伍多年,雖在宮中待了一段時間,卻也并沒有感到什么不適,反而有些興奮。可王妤就不行了,其畢竟是長于高門大戶之中,哪里有過這種經歷,不知道是緊張,還是因為有些風浪,船剛到崇德便開始暈船,起不了身了,且吃不下飯,喝不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