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職不敢居功,皆是陛下與都帥指揮有方,卑職只是順勢而為罷了”李磊聽了經有些臉紅道。
“好,帳中準備了酒肉,先去填飽肚子吧”趙昺沒有再多言,而是又拍拍其肩膀笑著道。
“謝陛下”李磊卻也不矯情,施禮謝過便向營帳走去。
“還不快走”看李鴻斌和嚴岳還尷尬的站在一邊,陳鳳林皺皺眉低聲催促道。
最后一支登陸的部隊正是侍衛營,他們雖苦戰了一日一夜,已經十分疲憊,血污硝煙滿身,但依然軍容嚴整,上岸后依然邁著整齊的步伐緩行,并未因為自己是皇帝親軍而與其他部隊爭路搶行,仍然以一副不驕不躁的模樣。但他們卻以自己的英勇表現贏得了眾軍的尊重。
“稟陛下,屬下奉旨出戰,尋獲全部二十二名被困江北的士兵。本部輕傷十一人,無一陣亡,現完成任務,交旨歸隊”見皇帝親迎,譚飛立刻整隊上前報告道。
“不錯,都活著回來了”趙昺上前看著這些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士兵,親熱的拍拍這個肩膀,捶那個胸口兩拳,滿臉欣慰之色道。
“吾等乃是陛下親軍,當然不能墜了陛下的威名”士兵中有人嬉笑著道。
“回來就好,先去洗漱,換了衣服,重新包扎傷口,去帳中喝酒吃肉”趙昺也笑著回應道。
“陛下,今日可是管夠”話雖不多,可大家皆從陛下的眼神中看出了其的關切之情,便也放肆的問道。
“管夠,只要不怕撐死,想吃多少吃多少,想喝多少喝多少,都記在朕的賬上”趙昺笑著道
當夜趙昺拒絕了陳鳳林移駕建康城,仍宿于水寨之中,即便當下自己親征在軍中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但是消息尚未擴散。若是移駕城中,不僅擾民,且也難以保守秘密。而他不肯進城,眾將也只能宿于水寨之中隨扈,可有的人卻是睡不著了。
次日上午,趙昺召見建康知府劉辰翁見駕,其聽聞很是吃了一驚,心知陛下既然不肯入城定然是不想聲張,于是以勞軍為名率府中一眾官員來到水寨,然后其獨自前去面圣,后堂之中只有鎮撫司陳鳳林作陪。請安、寒暄之后,陳鳳林先簡單的介紹了此戰的過程和戰果,而后便進入正題。
趙昺召見劉辰翁主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安置那些歸正人。“靖康之變”以后,秦嶺淮河以北區域被金國占領,自此一直到宋末,不斷有北方的民眾,包括原來生活在東北、西夏、番羌、溪峒地方的少數民族,出于各種原因,向南遷移。對于這些來自淮河以北的移民,宋廷統稱為“歸正人”。
在如何對待歸正人的問題上,宋廷內部爭議不斷,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當前雖然只有幾千人歸附,但是趙昺以為隨著戰事的發展,如何處置歸正人將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必須要早做出計劃,避免重蹈覆轍,當下他想聽聽劉辰翁的意見,畢竟當下這些歸正人還需就地安置在建康。
歷史上由于歸正人的成分相當復雜,有宗室子弟、文官武將,也有士子文人與平民。不僅有漢人,還有女真人、契丹人、渤海族、奚族人,以及回回人,甚至在李璮歸宋時,還有被迫跟著歸附的部分蒙古人。這些人南遷的原因眾多,有躲避戰火動亂,有逃避金國的簽軍;有因為刮地、災荒而失去生活來源;還有的是因為南宋地方政府或軍隊的招納與脅迫。
而大規模的歸正往往是伴隨著戰爭而來的,這種情況一直存在。“紹興合議”簽訂之前,北方一片戰亂,有大批漢人南下,此時來自淮北的居多。他們認為“兩淮本一家”,并愿意跟隨宋國軍隊,北上收復失地。隨著金宋戰爭再次爆發,北方民眾掀起一輪移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