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宗朝,給事中范祖禹曾上書宋皇帝,指出“有司毀拆屋舍太過,居民不無失所,雖百姓多侵街蓋屋,毀之不敢有怨”,以為無令過當拆屋,以免引發動亂和民怨,結果就是道路、橋梁被公私宅舍、商家店鋪等建筑物所占據,大大破壞了宋代的城市環境。
南渡后,侵街現象與北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臨安城內的景象是“城郭廣闊,戶口繁夥,民居屋宇高森,接棟連檐,寸尺無空,巷陌壅塞,街道狹小,不堪其行”。后世有人曾言正是沒有“過當拆屋”,這才出現了兩宋京城繁榮的商業景象。但趙昺以為侵街的普遍存在,正是受到兩宋時期人們對金錢、利益過度追求的影響,繁榮了經濟的同時,但它卻造成了城市混亂無序的結果,以發展的眼光看是得不償失的。
同樣治理河道也會產生同樣的結果。而按照趙昺的計劃是將已經淤塞嚴重的茅山河由明河改造成暗渠,當然也要經過清淤,并加以壘砌、加蓋,作為城市排水的主管道,然后將各處的污水通過支路匯集于此,集中排出城外。
按照趙昺的設想,這條暗渠應作為世紀工程來做,內部要足夠的寬大,規制可與近代德國柏林的地下管道相媲美。平時暗渠可作為排污之用,遇到洪澇也能將城中積水排出城外,防止內澇的發生。當然在軍事上也可起到防敵水攻的作用。
城市改造工程開始的同時,也要對居民區進行升級改造,首先就是將土井變成瓷井,防止水源污染。此外垃圾集中堆放、清運、街道的打掃等規制都要同時展開,并形成長期機制。而問題又隨之而來,這個時代是沒有城管的,那么趙昺還要考慮在八百年前建立這么一支偉大的兵種。
趙昺在為自己繪制的藍圖興奮不已的時候,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首先群臣對這項耗資巨大,費力不討好的工程興致不高,且無人愿意領受這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