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所言極是,前些日子招賢坊民居失火,離著火藥工坊只有兩條街之隔,幸虧發現的早,在護軍和巡鋪的聯合撲救下沒有釀成大禍,可也燒毀民房三十多年。若是引燃火藥庫,整個軍工坊爆炸,只怕半個城北都會被夷為平地。可如此利國利民之事,那些朝臣們怎么就不能理解陛下之仁愛之心呢”周翔憤懣地言道。
“再一個,朕也是有些私心的。”趙昺苦笑著道,“如今臨安城中房價畸高,行朝自瓊州遷回后,許多人竭盡多年積蓄,也難以換回一處宅子。即便是左相傾其所有也只能買的起一處三進的宅子,一家三代擠在一起。而應師傅也未攢下什么錢,回到臨安后根本買不起宅院,而家中的子弟紛紛來投,他們避難多年,也根本拿不出錢來,若非朕賜其一處宅院,只怕也得在外租房。”
“陛下說的是,朝中能在京中買起房的確是不多,若非陛下仁慈賜下宅院,許多執宰都難在京中立足”周翔點頭稱是道,其實他也是靠著陛下多年賞賜積累下的些錢財,才在臨近外城處買下了一處兩進的宅院,十分局促。
“雖說朕賜下了些宅院,但是他們一旦離任,還是要騰出來的。而這些追隨朕多年的老臣,此時在京中卻沒有立足之地,是多么凄涼。而那些品級低下的官員則更加悲涼,本來薪俸就不高,卻還有花費一筆不菲的銀錢租屋居住,每每想到他們當年與朕一同出生入死,可去晚景悲涼,連一處房產都沒有。一旦他們致仕,也只能歸鄉養老。”趙昺凄然地道。
“原來陛下是想利用騰讓出來的土地為臣屬們建屋,使得大家都有棲身之所”周翔聽罷驚詫道,而心中更是感動。其實他也明白小皇帝所言的事情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情了,不過歷朝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雖然宋朝的官員薪俸較高,但都市人煙浩瀚,人多地少,房屋自住率不高,許多市民都得租房居住。北宋初年,甚至連宰相也是租房住的,仁宗朝宰相韓琦說“自來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止,比比皆是。”朱熹也說“且如祖宗朝,百官都無屋住,雖宰執亦是賃屋。”甚至連宰相也不例外,身為宰相的寇準曾感嘆說“歷富貴四十年,無田園邸舍,入謹則住僧舍或僦居。”他也因此被稱為“無地起樓臺”的宰相。
事情直到神宗時,朝廷才撥款在汴梁皇城右掖門之前修建了一批官邸“詔建東西二府各四位,東府第一位凡一百五十六間,余各一百五十三間。東府命宰臣、參知政事居之;西府命樞密使、副使居之。始遷也,三司副使、知雜御史以上皆預。”這批官邸,只有副國級以上的宰相、參知政事、樞密使、樞密副使、三司使、三司副使、御史中丞、知雜御史才有資格入住。部長以下的官員,還是“僦舍而居”,并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臨安居民,也多租房,但大多數官員都租住在政府的公屋中,以致自來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止,比比皆是。由于租房需求旺盛,租賃市場一直很火爆,你要是擁有一套像樣的房產出租,基本上就衣食無憂了,正是所為一房可養三代。
“正是如此”趙昺言道。
“陛下,恕屬下無理。”周翔沉默片刻施禮道,“陛下若是為每位朝中官員住所,屬下以為此想雖好,卻也難以實現,一個不好還會令臣僚不滿。”
“哦,你且說說看”趙昺有些驚異地問道。
“陛下,臨安城中土地稀缺,可謂寸土寸金之地,而城中文武官員大大小小,林林總總少說也有數千人,要蓋多少房屋才能滿足,且每年又有多少新官赴任,舊官離京,若是皆賞賜于個人,只怕滿京城的房子也不夠用。”周翔說罷,見小皇帝點頭,又接著言道。
“俗語言升米恩、斗米仇。來人無房可賜,豈不讓人生恨。因而屬下以為,仍仿照舊制,赴京官員執宰及勛臣可賜宅居住,但離任或故去則需交還朝廷。另可修造一批官舍,供諸多臣僚居住,按照品級賜屋,按月繳納租金,可比市面上便宜一些。他們一旦調任出京、或致仕、或獲罪,皆要騰出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