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看來,有堅固的城堡為依托,又有來去如風的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為援,看似真的能夠構成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線,將宋軍擋在長江以南。但是趙昺并不過分擔心,他以為林立的城池恰恰使得蒙古軍最擅長的機動戰術難以得到發揮,反而會給己方可乘之機。
首先蒙古軍經過多年的征戰,為了適應戰爭形勢的改變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騎兵,而是形成了有水軍、步軍、炮軍和騎軍、工匠軍等合成兵種共存的軍隊,機動能力已經大為降低;再有蒙軍當下是以戰時為兵,平日屯田的形式分駐各處,一旦有事就要先行集中編組才能投入作戰,反應時間相應的就要延長。
另外蒙軍是本土作戰,不能像從前那樣走到哪搶到哪來解決后勤供給,這也限制了他們的機動范圍,使得他們難以展開大迂回作戰,而慣用的戰術也難以發揮,畢竟他們每退一步,都會給他們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因此他們的戰法將形成與宋軍在西北對方西夏時相似,敵軍來襲便退入堡寨自保,然后再向周邊駐軍求援,待眾軍到來后再行反擊。
此外兩淮地區水網密集,機動能力受限仍是蒙軍繞不過的坎,一旦行軍大路被切斷,便難以實施快速機動,什么戰略、戰術都是零,只能夠憑城據守。運氣好,能堅持到援軍趕到;運氣差,只能等著友軍來給收尸了。所以說敵軍筑城也難以改變他們喪失快速機動作戰的優勢喪失的現實,并不能從根本上扭轉被動的局勢。
而其實在戰爭雖然能經常見到一些著名的攻堅戰戰,往往攻城一方往往要付出巨大代價,經過殘酷的攻城戰斗才能拿下一座堅城,且許多攻堅戰即使犧牲極大也并不能取勝,導致兵敗而歸。但趙昺發現事實上,在戰爭中完全沒有必要按部就班的逐城爭奪,大部分城池并不是非打不可,繞過去也無不可。
兵法講究以正合,以奇勝。趙昺收復江南之役中,雖然也進行了幾場攻城戰,但是激烈程度卻不如外圍的戰斗激烈,且攻城戰都是為了攻取臨安、建康和鄂州這類中心城市或是戰略要地。當然這也與蒙軍大肆拆城有關,使他無城可攻,可這也是在蒙軍有生力量被殲滅,江南很快被收復的原因之一。不過趙昺也知不管仗怎么打,幾類城池都是避不開的
首先是政治中心型城市。這類城市大多是首都、副都,例如長安、洛陽、建康、開封、北京等等。不管什么情況下,要奪取戰爭的全面勝利,首都是必須要攻下的。而這類城市面臨攻擊,或是戰爭已經進入尾聲,或是敵軍遠程奔襲采取斬首行動,當然進攻首都的意義也并不是一成不變只為亡國的。
在靖康年間,女真人首次兵臨汴梁城下就是如此,他們面對堅決抵擋并沒有攻陷城池,但是勒索到了無數財物,且與北宋簽訂了城下之盟,而最大的意義則是摸清了宋軍的戰斗力,從而使他們下定了滅宋的決心,二次來的時候就攻陷城池,擄走了二帝,滅亡了北宋政權。
據趙昺所知的另一次相似的戰役也是由女真人干的,在明末皇太極領兵冒險攻打北京。在他看來彼時八旗兵的軍力并未強大到可以直接攻擊北京的程度,反而是越邊墻進攻畿輔山東更為經濟劃算,但皇太極仍然不顧被寧錦一線明軍切斷后路的風險,組織了一次對北京的奇襲。可這次作戰的成果就是使得明崇禎帝殺死了清軍的老對手袁崇煥,使得“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