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蒙古人將中亞大小國家幾乎全部踏平,可謂滅國無數,想想遍地黃金的巴格達,大宋的百年積累,都被他們全部打包卷走,此外還劫掠了大量的人口。這不光不光給蒙古人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技術,還帶來了手工業的大發展,使手工業、紡織業、瓷器制造業都迅速發展起來的,多搶奴隸也成了蒙古家庭重要的發家手段。
蒙古人每每征戰后,每個參戰的士兵都能帶回幾個甚至幾十個奴隸,蒙古貴族更是擁有成千上萬的奴隸,而參與作戰還能分到更多的土地,他們會將占領的土地都優先分給參戰者,同時帶來了長期收益。可若是不參軍,就不能打仗,就帶不回浮財和奴隸,自己家庭的發展就會更加落后于人。因此蒙元的屌絲們不光砸鍋賣鐵,還勇敢地借貸參軍,只要自己能被簽上入伍名單。
所以趙昺確認這些人缺的不是錢,而是有錢卻苦于買不到東西。而中國還有句老話叫做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蒙元幾乎劫掠了全世界,他們也算嘗遍世上的美酒和美食,再讓他們去過茹毛嗜血的日子恐怕沒有幾個人樂意了。
現下蒙古社會上也是廣用香料、香藥薰衣、焚香,禮尚往來亦常以香藥作為饋贈佳品,用香藥配制的藥茶甚至一度成為社會生活中的時尚。皇權貴族之間也視藥茶為饋贈佳品。而香料也早已成為蒙古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調料,再讓他們去吃寡淡無味的烤肉自然不會高興。
而香藥的作用不僅限于滿足口腹之欲,還是撫慰心靈的良藥,其不僅充當醫病療疾的藥物,還被賦予一定的神秘色彩,成為宗教潔凈觀念的象征。一支香,青煙裊裊,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馨香,成為了人和佛交流的媒介。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弟子們就用香、花、燭供養他。佛教像其它東方宗教一樣,對人類本性喜好的香,也有著特殊的感受與認識。始終把香作為修行至“明心見性”的助緣,視其為本性的食糧。所以燒香是佛教弟子禮佛、敬佛、修行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在佛教中有特殊的作用,也有特殊的地位。
佛家使用的香料品種豐富,包括沉香、檀香、龍腦香、菖蒲、安息香、牛黃、郁金、苜蓿香、麝香、雄黃、芎藭、枸杞、松脂、桂皮、白芷、香附子、丁子香、葦香、竹黃、細豆蔻、甘松、藿香、茅根香、芥子、馬芹、龍花須等等。
且佛家的香品種類齊全,有熏燒用的“燒香”,有涂敷在身上的“涂香”,有香料浸制的香水香湯,有香料研磨成的香泥;有片狀、塊狀的香木,也有粉狀的香末;有單品香料,也有多種香料和合而成的合香。另外佛教也很講究香的品質,不僅要有上等的香藥,還要有上乘的配方,甚至不同的修煉法門還要用不同的香。
蒙古的歷代大汗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將佛教視為國教,佛寺遍及全國,每天用于禮佛的香藥比之吃到肚子里的不知道要多多少倍,而且作為一種信仰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現在隨著商路的斷絕,香料已經成了稀缺品,不是有錢就能買的到的。
江北香藥市場潛力巨大,趙昺覺得完全能夠消化自己所得。而事務局在得到吩咐后已經展開行動,聯絡過去的老朋友,此前雙方雖然鬧過不愉快,但他相信那些斡脫商人在利益面前一定會放下彼此間的成見,重新展開合作。
為了保密,也為了安全,趙昺令事務局將交易地點放在海上,一切交易都在船完成。他們將貨船停在海上,然后聯絡斡脫商人前去交易,并以金銀結算,價格自然要低一些,給其留出利潤空間。其實即便給予他們優惠,獲得的利潤也要比販運到西洋多上兩成,因為這一路上關卡多如牛毛,每次靠岸都需要繳稅,總體算下來利潤已被榨取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