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可知興廢。”應節嚴這時又說話了,“歷代帝王皆深諳此道,官大了,權重了,朝廷往往指揮不動了,其自成體系,且可一手遮天,何以制之太祖立國,分天下為路、府、州、縣分治,路分設帥司、監司和倉司,路府設通判皆由朝廷派員擔任,相互監察制衡,便是以此避免出現漢、唐割據之禍出現。陛下也要引以為戒,不可不查啊”
“嗯。”趙昺看向應節嚴,老頭兒的如今已經是須發皆白,再難覓一根黑的,眼睛如初見時一樣明亮、深邃,充滿著洞察一切的睿智,但今天其中卻有著憂郁和擔心。至此他再不明白兩人前來之意那就是裝傻了,其是借回報俢敕之事,前來勸諫自己的。
“陛下,漢武帝當初設置十三刺史,而其職品位不高,但是卻能制衡食祿兩千石的郡守,其中雖有弊端,可其一路巡視的過程,對地方官員行政多少有一些威懾和約束的作用,使地方官員多少有一些收斂。其中卻也有不畏權貴者,做了兩任刺史以后,很快便提升為秩二千石的郡守,所以他們行部郡國時都很努力,如朱博、翟方進,都是如此晉升的,可卻入了酷吏之列。陛下從中可有所感悟”應節嚴也看著小皇帝的臉色,見其臉色變幻,便意識到他應領會了自己的話中之意。
“朕明白”應節嚴言罷,趙昺卻是愣了下才答道。他聽出老頭兒的話起先可以說是提醒和勸諫,但此時就有了警告之意了。
趙昺當了這么多年的皇帝,知道當君王一個人無法對付那么多在位權重的大人物,那就支持小人物起來造反,讓小人物作撬棒,以觀大人物的動向如果大人物收斂聽話了,便到此為止;如果不聽話,那就放手讓小人物去作梗,打壓大人物的威風,而小人物有君王的支持,也有恃無恐,自能領悟君王的意圖,盡心盡力,君王則能利用這種關系,謀求權力結構的平衡。
如果小人物出了問題,或者當局面臨難以收拾的局面時,那對小人物可以棄之若敝屣,或作為替罪羊,那也無礙大局。為君者之所以使用小人物亦出于無奈,只因大人物不聽號令和指揮而已,而小人物則寧可肝腦涂地,感激涕零、心甘情愿地為君主所用,則也為以小制大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