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與宋理宗都以旁支宗室而入繼皇位,有人將其曲解為政治上“誰都可以當皇帝的開放性”。縱觀中國歷代王朝,因君主絕嗣而旁支承統的權變做法,并非宋朝獨有,若將其美化成宋朝已具“皇權開放的觀念”,實在匪夷所思。君不見,皇權依舊在趙姓皇帝后代中私相授受,“皇權開放”從何談起。
有人把宋朝對皇權及其決策程序的相對制約,解讀為“皇權成為最高公權力的象征”。殊不知宋朝這種相對制約,最終必須以皇帝自覺接受權力制衡為前提。這也決定了代表皇權的宋朝皇帝不可能像近代立憲制那樣徹底虛君化,也就談不上宋朝“以制度保障了國家公權力最大限度地屬于全社會”。
所以說宋朝在政治文明上有著長足的進步,但其所有進步都是相對的,而且是在專制政體下展開運作的;皇帝仍是國家最高決策者,祖宗家法下所有頂層設計無不服務于君主專制集權。說宋朝國家政權已經超越利益集團,是缺乏依據,也違背史實的。
趙昺一番思索后,覺得自己現下的正確做法應該是理性的區分宋朝遺產中的新生兒與洗澡水,全單照收與一起潑掉的做法都不足取,在轉過身時心中已經有了定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