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兩條道,金牛道又有一條岔道,北部一段與金牛道同道,后來分岔往西,離劍閣關大約一百多里,稱為陰平道。陰平道最大的特點是繞過劍閣關,但其險峻程度更勝米倉道,一著不慎就全軍覆沒。只有鄧艾這樣的軍事天才,才敢走此道入川,并一舉成功滅蜀漢。
東路主要指溯江而上,可水陸并進。大致在兩漢之際,公孫述占據白帝城時,此路才廣為流通,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入川,以及吳蜀夷陵之戰都可看做是沿此路線進軍。但是此水路是有風險的,必須經過長江三峽,那時候三峽并沒有得到開發,這一段長江兩岸全是陡壁,沒有沖積平原,也沒有道路,洶涌河水深不可測,水道猶如一個細長的瓶頸。因此走長江三峽是很困難的,只能靠纖夫拉船,緩緩逆流而上。
從中也可以看出,順江而下要比逆流而上容易的多,也便于用兵。西晉滅蜀國后,龍驤將軍王濬率益州水軍戰艦東下長江三峽,一路勢如破竹打到東吳都城建業,俘虜東吳末帝孫皓。隋滅陳的關鍵之戰,楊素率水師艦隊過常見三峽,大破陳國荊州軍團。唐初李靖率軍出長江三峽,滅盤踞巴陵的蕭銑。
如果下游實力明顯強于上游,逆流而上取四川的戰例也非沒有。東漢初,大將岑彭率戰艦數千艘逆流而上,平定益州公孫述。北宋平蜀,劉光義由歸州逆襲夔州,一舉成功。當然如果外部軍事力量強大,同時控制四川盆地北部的漢中和東部的夷陵,那很有可能會從北和東兩面進擊。明朝初期,傅友德攻劍閣關,湯和逆流長江三峽,兩軍都以強大兵力突破抵御,會師成都城下。
但是當下趙昺選擇的是溯流而上二千里攻取重慶,一路上的艱難自不必說,可以說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也讓他難以寢食難安
大家在派遣一位國家級領導主持這次征西作戰達成了共識,但是派誰去呢當下朝中共有左、右相和三位參知政事,樞密使一職由趙昺兼任,副使韓振勉強也能躋身其中,可其是武臣自然被不在考慮之列,剩下的五人便成了候選人。
這五位宰執除了劉黻之外或多或少都有領軍經驗,陸秀夫出仕初為李庭芝的幕僚,協助其處理軍務,由于其心思縝密,做事有條理,又不張揚,深得李庭芝的信任,并推薦他進入朝廷。其后在行朝陸秀夫又以右相兼任樞密副使協調各部,指揮軍隊作戰,直至到瓊后才卸任。
右相文天祥領軍則是在國破之際募兵勤王開始的,但時間極為短暫。其軍事經驗更多的是來自于主動離開行朝,在劍南開府抗元這一時期。雖然最終在外有強敵,內無支援的情況最終失敗,可近兩年艱難的獨自領兵生涯也使他得到了鍛煉。后在收復江南的戰役中負責領導協調湖廣各部義軍,指揮禁軍收復江西地區。
應節嚴本身就是個傳奇,他是文武雙進士,曾在兩淮置司擔任主管軍事情報的幕僚,還組織和指揮過戰斗,且歷任地方和中央各級官員。帥府組建后以王師的身份成為趙昺的重要幕僚,并主持帥府軍政,在朝中文武官員中擁有極大的威望,但其在瓊州多年多是做的幕后工作,少有的親臨前方指揮作戰。
江璆應該是幾位宰執中最具軍事經驗的,他自幼跟隨叔父江萬載組建義軍抗元,從最基層的軍官做起,直至獨自領軍。在帥府初建時期也是從事軍事工作,對帥府的組建和訓練可謂居功甚偉,而趙昺的軍事知識也多來自于其的教授,當然作為帝師也深受他的信任。
“陛下,臣愿意主持征西之戰”正當趙昺權衡之時,應節嚴站起身施禮請命道。
“不可”趙昺想都沒想便否決了,老頭兒都七十多歲了,還要掛帥出征,自己于心何忍啊
“陛下,臣雖老朽,但尚能為陛下分憂。”應節嚴再次請命道。
“先生志比廉頗,勇如黃漢升。由先生主持西征,朕亦最為安心,可畢竟歲月不饒人,朕”趙昺起身攙扶,讓應節嚴坐下,他想解釋幾句,可話未說完,已經哽噎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