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摸透了對手的心思,隨之也下定了打的決心,但這次他不想只是被動的防守,而是抓住戰機擴大戰爭的規模。不過他也清楚此非是前時跨江搶馬,自己可以臨時起意組織的一場戰斗,也不是一場烈度較大的戰役,卻是一場波及范圍和影響力更大的局部戰爭。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些年來趙昺對此的理解隨著身份的不斷轉變有了更深的理解。初時他也就知道這句話,理解也就在字面的意思,而那時帥府剛建手里也只有千八百人,想的也是如何能夠保住命,什么復國救民就是嘴頭上的漂亮話,哪里又什么政治目標,更不會有長遠的戰略,琢磨的是如何取得眼前戰斗的勝利。
待到了瓊州,面對一貧二窮和敵軍環伺的局面,趙昺考慮的就是如何撐住場面,籠絡住人心,站穩腳跟。而他那時的水平有限,只能是以戰術視角去看世界,靠著勇氣和前世的經驗解決戰略問題,說白點兒也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充其量做的只是一個知州的工作。
不過這段時間也不長,趙昺很快就當上了皇帝,并將行朝遷至瓊州。形勢的變化就逼的他不得不從更大的格局上考慮問題,但主要還是求生存、求發展,復國雖然已經提上日程,可在他看來還是一個遙遠的夢,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實現。而他也自知頂著皇帝的名頭,做的卻是一方封疆大吏的工作,境界有所提升,也勉強可以用戰役眼光審視世界,解決問題。
即便是趙昺做出收復江南的決定時,對局勢的判斷也是片面的,削弱蒙元在江南的統治力,打擊其經濟,算計忽必烈及發起的護陵之役都是站在組織一場大戰役的角度上,根本沒有想到能夠自己能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占據整個江南,他甚至已經做好了一旦戰事不利就退回瓊州預案。
現在回想起來,趙昺都會冷汗直流,連呼僥幸。當時可以說是一場亂戰,幾個戰場同時打響,他們勝在出其不意,瞬間將整個江南攪成了一鍋粥。蒙元方面根本沒有做好應對準備,只能被動的應戰,加上忽必烈突然暴斃,朝廷也是一片混亂,這才讓趙昺得以控制住了局面。
由于缺乏政治上的考慮,當時也并沒有制定出相應的預案,趙昺只能是倉促應對,雖然不至于釀成大錯,但是想想彼時政策并非沒有缺陷。可在眾臣的輔助下,他也算是勉強應付下來,而接下來的內斗就讓他疲于應付,手忙腳亂了。
那時的趙昺已經做好了最壞打算,甚至準備利用軍隊接管政權,實施軍管,完成過渡,從而鞏固自己的帝位。好在有應節嚴在其中斡旋、調和,化解了政治危機,平息了朝廷可能的分裂。而那段被奪權的時間,亦讓他也得以反思自己的所為,讓他明白了自己的短板,清楚若想鞏固地位,就必須學會以一個最高統治者的眼光審視世界,才能做出正確的決斷。
有了這個覺悟,趙昺對發動戰爭也更為審慎,而非過去只需考慮戰斗能否勝利,卻是要想到最終目標,也就是戰爭計劃,如何使整個軍事活動成為具有一個最終目的的統一行動。就是說戰爭計劃使得各種軍事行動都指向了最終目標,這樣所有的軍事行動目標明確,而不是各自為政。
趙昺清楚戰爭和政治相互影響,政治目標影響戰爭目標,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計劃要涉及到四方面,包括作戰方針,使用手段的范圍,使用力量的大小和時間的影響。而方針指的是引導事業前進的方向和目標,還要根據敵我雙方的政治目的;敵我雙方的的力量和多種關系;敵我雙方的政府和人民的特性及能力;其他國家的政治結合關系和戰爭對它們可能發生的影響。
他記的對于戰爭計劃的概念,戰爭論是如此描述的戰爭計劃總括整個軍事行動,并使它成為具有一個最終目的的統一行動。人們如果不知道用戰爭要達到什么以及在戰爭中要達到什么,那么就不能開始戰爭,或者就不應該開始戰爭。這個主要思想規定了作戰的一切方針,確定了使用手段的范圍和所用力量的大小,而且會一直影響到軍事行動的最小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