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妃錯了,這位奏折上寫下雨了的官員,乃是廣西一位知府,其革除了當地硐民的陋規,辦學教化百姓,并修橋鋪路,教民耕織,是位十分有作為的官員。”趙昺言道,“其所治之地常年干旱,在赴任前朕曾表示關注,他每每上奏下雨,是表明其記住了朕的囑咐,而朕也能從中獲知當地雨水是否充足。”
“這位時時請安的,乃是朕開府時就在府中擔任書吏,時時伴隨身邊,如今卻也是執掌一方的轉運使了,其時時請安,送些當地的土特產,與朕說些家中瑣事,也是表示未忘當日之情,同時稟明當地社情。”
“原來如此,是臣妾愚笨,卻不知這看似廢話的言語,其中還有學問。”王妤也不是愚笨之人,皇帝略做解釋便明白了其中的用意,點點頭道。
她明白了實際上,這些文字看起來雖然很像廢話,但奏折作為溝通皇帝和大臣之間重要的媒介,皇帝透過奏折想看清的可不止是事情本身,還有匯報這些事情的那個人。有什么樣的君臣關系就有什么樣的奏折互動,奏折上的文字,以及奏折本身都是大臣想要傳達給皇帝的信息。
當君臣關系好的時候,奏折批示會像春風拂面,情不自禁地道出心中的滿意;而君臣關系如果出現了問題,奏折上的朱批就是狂風驟雨了,奏折上的話也是滿滿的火藥味。可見,奏折的一來一往,就算是三言兩語閑話家常,其中也暗藏機鋒。
另外奏折也能作為皇帝了解民情的手段,其中確實可能出現些廢話,除了溝通、聯絡君臣之間的感情,也是君臣關系密切的表現外;另一方面,也能幫助皇帝事無巨細的了解到了當地的情況,有助于治理。畢竟皇帝出京巡視非是簡單的事情,要親臨現場還是很難的,至于那些看著很有趣的,也只是看著很有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