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軍打得有聲有色,而自己精心布下的圈套卻有落空的危險,這讓趙昺深感意外和焦心。他有些想不通為何如此,這次制定的作戰計劃按說沒有什么紕漏,可以說將各種情況都考慮在內,但是蒙元軍隊自宋軍展開部署后,反而變得遲疑起來,就像江中的魚一樣,百般試探就是不入網。
如今宋軍各部已經展開,趙昺明白近十萬的軍隊的調動拖得時間越長則暴露的危險就越大,一旦他們的企圖被敵識破,整個作戰計劃就會隨之失敗;另一方面,隨著冬季的來臨,離營在野外駐扎的軍兵生存條件將變的更為惡劣,且隨著待機的時間延長,士氣也將隨之衰落,思想出現松懈。
“官家,不要憂心,也許蒙古人也嫌天冷才不肯出動的”王德陪著小皇帝十余年了,知道其對吃飯向來十分積極,而一旦吃不下飯了,那不是生病了,便是遇到愁事了,現下陛下半天尚未吃下一個胡餅,這就極為反常了,于是出言寬慰道。
“誒,跟著朕這么多年,怎么連點軍事常識都不知道,蒙古人生在北地怎么會怕冷啊”趙昺聽了沒有好氣地道。
“嘻嘻,蒙古人占據中原已經幾十年了,許是他們也不耐嚴寒了。江南冬季雖然不比江北和中原,但是聽宮中老人稱江南的濕冷比之北地還要令人難以忍受。”王德笑嘻嘻地道。
“呵呵,你說的也不無道理,但朕以為他們是希望天更冷一些才好。你命人傳旨詔兵部及樞密院各司主官進宮議事,他們說的比你要靠譜許多”趙昺聽了笑笑道,前世的現代社會也流傳著東北爺們在江南被凍哭,要回家過冬的段子。可他知道蒙古人即使已經在中原定居四十余年了,可也不至于蛻變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其中定另有原因。
其實大家都知道,氣象對于戰爭有很大的影響。而嚴寒對行軍作戰同樣如此,比如著名的金蒙三峰山之戰,因為天氣突然變冷,導致金軍非戰斗減員嚴重。除此以外,還有唐征高句麗的蛇水之戰,就發生過唐軍發生凍壞膝蓋的事。
那么天熱呢天熱影響打仗的典型戰例,發生在北宋攻打越南時,據載在這次戰爭中,北宋軍隊開頭進展順利,順利的收復了失地,連破越軍。但是隨著深入敵境,面對越南濕熱的天氣,來自河北山西一帶的宋軍官兵顯得不適應,士兵加民夫三十萬人死者過半。結果就是宋軍因為非戰斗減員太多了,最終不得不撤兵。
至于生活在寒涼地區的北方少數民族軍隊,比如契丹軍隊,對高溫的反應就更加明顯了。遼代后期道宗皇帝耶律洪基有在“夏捺缽”避暑、議政等的習慣。四月中旬,起牙帳卜吉地為納涼所。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與南北臣僚議國事,暇日游獵。”可見在遼代,生活在東北地區的人也要選擇避暑的地方,而蒙古人占據中原后同樣繼承了這個傳統,每年夏季一般都會前往上都避暑。
在出兵上,遼史也有明確記載“其南伐點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鴛鴦泊。若。進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若春出兵以正月,秋出兵以九月,不命都統”。從時間來看,農歷的九月往往相當于現在的公歷十月。此時華北地區也已經入秋了,正是清涼干爽的時候。十二月則是大寒時節。對于華北地區是全年最冷的時候,再待下去就費力不討好了。所以契丹人才會習慣九月進兵,十二月退兵。
另外,對于游牧民族軍隊來說,六、七月出兵不僅是高溫,還可能面臨著暴雨。一旦遇到暴雨,許多武器,尤其是弓箭就不能用了。除此以外,暴雨往往還伴隨著各種傳染病。日后開禧北伐過程中,宋軍在圍困宿州的時候,因為暴雨導致軍營積水,內部一團混亂,最終被金軍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