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作為后世來人卻知道棉時代的輝煌正是由于曾生活在瓊州的一位女性開啟的先河,就是黃道婆。她在瓊州學會了黎族人紡棉的技術,并將其與中原紡織技術結合。回到江南之后,黃道婆繼續改進棉紡織技術,升級、開發新式紡車。由此,中國的棉紡織技術開始突飛猛進,并極大帶動了棉花種植的推廣。
棉布比麻布、絲綢更柔軟保暖,且紡織難度更低,還省去了種桑養蠶的勞苦。以至于它甫一出現,就收獲了老百姓的廣泛歡迎,歷史上在棉花剛產業化的元代,就已經出現了棉布、棉被、棉紗、棉襖、棉衣、棉毯、棉衫等眾多棉織物,當時的朝廷甚至以棉花為原料,制作了多種軍需物資。
另一方面,由于棉織物已經是所有家庭不可或缺的商品,棉紡織業開始迅速膨脹。而趙昺還知道正是棉紡織業的興起,對社會經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由于棉花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卻很適合個體家庭獨立生產,這導致從明朝起,我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系變得更加內向而穩固,而西方則借助棉花的工業化生產完成了向資本主義的萌芽。
黃道婆現在雖然不知道在哪里,但是趙昺并不為此擔心,瓊州是自己的大本營,人手和技術都不成問題。而紡織設備的改進對他來說也非障礙,這正是自己所長,他無需花費多大的精力就能夠完成對原始紡織機械的升級改造,并可以借助自己的權力進行工廠化的生產,沒準還能改變時代的進程。而大范圍的推廣和種植,對于他也不存在障礙,畢竟自己掌握著龐大的國家機器,一道詔令就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