膛線的加工技術,在趙昺看來并不復雜,以現有的技術也可以生產,但是也有缺點。一者,膛線的加工必然要增加工序,使槍管的制造成本上升,成品率下降;二者在底火技術難以攻克的前提下,線膛槍也得采用前裝的方式,在采用球形彈丸的情況下,裝入槍管后要利用通條沖打,使彈丸變形從而嵌入膛線,以提高氣密性,使射程和精度提高。但是也正由于裝填不便,使得重新裝藥的時間延長,還需要頻繁的保養,清理被鉛彈填塞的膛線。
所以趙昺從成本和效率上考慮在研發出來后就將線膛槍雪藏,并沒有投入生產。在收復江南后,他想起可以通過對子彈的改進,在彈底做出有凹孔的彈頭,子彈發射時的氣體便會經由這個凹孔將彈頭底部撐大,跟槍管的膛線咬合。這么一來,彈頭直徑可以做得比槍膛內徑小,也就解決了前裝線膛槍裝填困難的問題,與滑膛槍不相上下。
可在試生產了一批槍后,趙昺就叫停了線膛槍的繼續生產。原因還是成本的問題,來復線的生產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且部隊一再擴編,要將三十萬支仍堪使用的滑膛槍全部換下來也是筆難以承受的巨款。于是這批線膛槍安裝了調整距離和瞄準的標尺,一部分留在了侍衛營,大部分交付給各軍挑選出的神槍手使用,專門用于遠程狙擊敵方將領和重要目標。
這些神槍手在戰時并不與大部隊混編使用,而是分組行動,根據命令或是自行判斷選擇射擊的目標自由射擊。剛剛那些徘徊在滑膛槍精準射擊距離之外的敵騎,以集團射擊或是用火炮轟擊都不值當,而不收拾他們又讓人氣惱,如此就成了神槍手們的菜,也拉開了戰斗的序幕。
嗚嗚嗚誘敵失敗,元軍立刻變換戰術,再遣兵出戰,號角聲中從中軍沖出數隊騎兵,向宋軍陣前急沖而來。
“陛下,這次韃虜是要真的沖陣了,為何還不開火”王應麟雖然極力壓住自己內心的恐慌,但發現敵軍沖入陣前百步之內后,己方軍兵雖已舉槍做好射擊準備,可卻遲遲不見開槍,他便沉不住氣了。
“王知事,這不過是敵軍的試探性攻擊,他們自知無法沖破我們陣線,而是在尋找破綻”趙昺摸摸下巴道。心中暗嘆,自己不用文臣領軍絕對是明智之舉,王應麟也算是良臣了,可其對軍務不通,上了戰場還是不免慌亂,若是一通瞎指揮不敗才神了。
說話間趙昺沒有放下望遠鏡,一直盯著戰場,形勢也正如他所言。元軍采用的依然是慣用的戰術,先遣數個百人隊輕騎,通過回旋或者半回旋的戰術,迂回包抄至敵方缺乏步射手保護的陣列位置上進行近距離打擊;或通過機動優勢形成局部的數量優勢,制造出密集的箭雨,來壓制對方的步兵,一旦敵方崩陣,或是出現混亂,便借機沖陣。
總體而言,面對能擺出堂堂之陣的堅強步兵,騎射手起到的還主要是襲擾和削弱作用。真正起作用的,還是襲擾和削弱之后的騎兵肉搏沖擊,蒙軍與宋野戰,就是先遭到騎射襲擾與削弱,然后被他們的總攻所徹底擊垮。而相應的,騎射手也很容易被對方的步兵射手所壓制,所以堂堂之陣中,騎射雖然會讓對方很頭疼,但并不是無法克制,也做不到無敵。
當下己方遲遲沒有開火,也正是看穿了元軍的戰術,他們只是在等待開火的時機,而非放任其來攻,而這也是趙昺通過無數次戰斗取得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