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瓊州,由于作戰方式的限制,蒙軍數次犯境都是以海上為主戰場,能夠登陸的敵騎有限,根本機會發起成規模的沖擊;在泉州之戰中,敵軍以漢軍為主騎軍兵力有限,最大也就是千人隊的沖鋒;而收復江南的戰役中,最大規模的對抗騎兵作戰是在皇陵區,但是宋軍占據有利地形,并修筑了完備的防御工事,敵騎軍難以發起如此規模的戰斗。
所以面對數萬騎兵沖陣的戰斗,不僅趙昺是第一次經歷,大家也皆是如此,能否頂得住,能否能夠取得勝利,其實大家都沒有底兒。但他覺得萬事皆有第一次,且各部皆經過對抗敵騎兵沖擊的演練,又是依托軍寨據守,而地形上也對敵騎的發揮不利,還是讓他有了對攻的底氣。
“倪都帥,為何還不下令開炮射擊,敵騎兵都快到鼻子底下了”王應麟眼看著大隊敵騎鋪天蓋地的呼嘯而來,迅速逼近,而我方前沿步軍后撤,已經為炮兵讓出了陣地,但是并沒有開火射擊,不免急躁起來,拍著欄桿道。
“王知事勿急,只打前隊不能遏制敵軍沖鋒勢頭,只要將其后隊打散,才能挫敗敵軍的進攻”趙昺言道。
趙昺十分清楚蒙軍在進攻時最常使用的作戰方法是在輕騎兵掩護下,將部隊排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很寬的一條陣線向前推進。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者停止前進或者向后稍退,其余縱隊仍舊繼續前進,占領敵人側面和背后的地區。這樣往往迫使敵人后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軍乘機逼近敵人并使之在后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后將敵人完全包圍并徹底殲滅。
而蒙軍沖陣時,標準的戰斗隊形是由五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都是單列的,各橫隊之間相隔很寬的距離,前兩個橫隊為重騎兵,其余三隊為輕騎兵,已便能夠保持機動的同時,前隊和后隊可以恣意穿插變換隊形。此外在這五個橫隊的前面另外還有一些輕騎兵部隊負責偵察掩護。
當敵對雙方的部隊越來越靠近時,位于后面的三列輕騎兵便穿過前兩列重騎兵之間的空隙向前推進,經過仔細瞄準后向敵人投射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標槍和毒箭。接著,在仍然保持隊形整齊的情況下,前兩列重騎兵首先向后撤退,然后輕騎兵依次退后。即使敵人的陣線再穩固,也會在這種預有準備的密集亂箭襲擊下動搖,有時光靠這種襲擾就能使敵人潰散,不必再進行突擊沖鋒。
如果縱隊指揮官認為預備性襲擊已使敵人完全瓦解,那么就下令讓輕騎兵撤退。但如果需要,這時就命令重騎兵發起沖鋒。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部隊已經跟敵人交火,那么兩翼部隊便向翼側疏開,繞向敵人的兩側和后背。在進行這種包抄運動時,常常借助煙幕、塵土來迷惑敵人,或者利用山坡和谷地的掩護。完成對敵包圍后,各部即從四面八方發動進攻,引起敵陣大亂,最后將敵人徹底擊潰。
包圍運動是蒙古軍隊常用的作戰方法,而且他們特別善用計謀來實施此種戰術。但當下由于作戰方式的轉變,蒙軍不能失去揚州,因而從戰略上說其實處于守勢的地位,加上地形所限,作戰區域狹小,使他們無法發揮機動力強的優勢,采用兩翼大迂回的戰術,只能退而求此次集中兵力于正面戰場,進行硬碰硬的作戰方法。
“開炮”眼看敵騎越發迫近,其果然如同以往開始變陣,兩翼的輕騎開始放緩速度,在后的敵重騎兵從預留的空隙中穿插而出,加速向己方防線沖來。而此時敵騎也全部進入了火炮的打擊范圍,正是最佳的戰機,趙昺忍不住揮拳低吼道,仿佛自己正在前沿指揮一般。
轟、轟、轟在前指揮的倪亮就像與小皇帝心有靈犀一般,幾乎同時下達了開炮的命令,接令的炮兵旅統制劉鳴將旗一擺,呈梯次配置的火炮陣地中,火箭團和中、重炮團率先開火,陣地上瞬間便被硝煙所籠罩,只能看到炮口噴射的火焰及火箭彈亮麗的彈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