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倪都統以為南侵之敵將取道何處”應熙還是有些不服氣,要知道小皇帝還是自己父親的學生呢,于是反問道。
“我以為玉昔帖木兒會如此走”倪亮在沙盤上畫了一條路線道。
“怎么可能,如此敵軍要多走一半的路程,更會增加他們的途中補給難度”應熙撇撇嘴高聲道。
“倪亮說的可能性最大”在旁的趙昺笑笑道。他是帶著前世記憶來的,當然清楚蒙古軍隊之所以能夠戰無不勝,除了騎射為王外,作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來說,他們之所以能夠進行如此長距離的高速遠征,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蒙古軍隊作為牧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整個蒙古大軍軍隊的結構,使他們總能依靠強大的機動能力出現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蒙古軍在征戰中,家畜往往都會大規模隨軍前進。這些家畜無論是馬匹、駱駝亦或是牛羊,其實都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工具。尤其是其中馬匹和駱駝,不僅可以用來作戰和運載貨物,最為重要的是,這兩者也往往是蒙古士兵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來源。
在蒙古士兵出征時,他們會一人攜帶多馬,這些馬的作用不僅是作戰時換騎,同時母馬的奶水所制成的奶制品,也是蒙古士兵重要的食物來源。而且馬尾和馬鬃毛一類,還可以用來制作繩子。牲畜的糞便,則是非常重要的燃料來源,可以說將物盡其用發揮到了極致。
當然,光是攜帶牲畜,自然并不足以解決全部的問題。尤其是伴隨蒙古軍隊前進的大量馬群、駱駝牛羊等牲畜,他們所需要的草料和淡水,自然同樣相當龐大。因此,蒙古軍隊的行軍和征服,往往必須依賴于豐盛的草場才能給予支撐。
也正因如此,蒙古大軍在開拔之前,一般都會派出小股騎兵,或者時依靠商人收集情報,以確保軍隊的牲畜不至于因為沒有充足的食物和飲水,而出現嚴重損失。而如果將蒙古西征,和其他歷代游牧民族的遷徙路線相對比,就會發現兩者有著驚人的重合,蒙古人行軍對于草場的依賴可見一斑。
蒙古在對中東地區的征服過程中中,常常出現一個現象是,蒙古人有意識的對當地農田灌溉系統進行破壞。這一方面是為了瓦解當地的反抗能力,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迫使農田荒廢,從而被蒙古人改為草場方便行軍使用。
不過這種頗為“缺德”的做法在征服中原的初期也使用過,但并不是每次都能奏效。在約旦河谷地區,旭烈兀將主力撤離僅留怯的不花一支偏師,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約旦河谷地區的牧場,不足以維持蒙古軍隊龐大的牧群。而艾因賈魯戰役中蒙古人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約旦河谷地區的草場并不足以維持蒙古人龐大的軍隊。
不過蒙古人其實也并非沒有考慮過草場受限的問題。在地形相對復雜且人口集中的中東和中國長城以南地區,蒙古人習慣性的依賴牧群做法往往難以奏效。相應的,蒙古人只能通過在當地建立行政手段的方式,通過對被征服地區征稅,以此來解決草場匱乏所帶來的后勤問題。
歸納一下就是蒙古征服時代的蒙古騎兵,之所以令人生畏,除了他們彪悍的戰斗力之外,在后勤給養方面的特質,也決定了他們的作戰范圍和戰斗力保持方式,都是當時歐亞大陸國家很難對抗。也正因如此,蒙古人才能完成如此驚人的擴張與征服。或者,蒙古鐵騎如果動起來,真的是天下無敵,所以摧毀了一個又一個文明,但他們不可能總在動
“還是倪都統近水樓臺先得月,得到陛下的悉心教導,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道道”陳鳳林向倪亮拱拱手道,“我們面對的當前之敵,已經在淮河兩岸屯田多年,放棄了游牧生活。現下牛乃是耕田之用,比之咱們都要寶貝,怎么舍得殺了制作干糧,或是隨軍出戰作為補給。而羊群會啃食莊稼,自也不會大規模的牧養。他們又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如此之多的牛羊隨軍上路。”
“嗯,倪都統正是一語中的。”譚飛也深以為是地言道,“玉昔帖木兒此次南遷動員了十萬之兵,戰馬也會是倍數,他們只能選擇遠離屯田之地行軍,但估計會派出一支偏師大張旗鼓前來揚州,以此麻痹我軍。而他們繞行泰州,因為如海運河以東之地近海,遭受鹽堿侵蝕不適宜耕種,沒有大規模的屯田,所以土地荒蕪,長滿了野草,向來是作為牧馬之用。且沿途所經之地多有鹽場,形成不少集鎮,他們可以從中得到糧食補給,并不需要動用攜帶的補給,那是用來渡江之后所用的。”